• 21阅读
  • 0回复

信是有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7
第12版(书评)
专栏:书味斋

  信是有缘
何志云
在我的经验里,人要是喜欢上了什么,那么,那份一旦得之后的大欣喜,常常不会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倒往往来自不期而遇,讨巧些的办法,就把它称之为缘分。
我和我所喜欢的书,就时常处在这种欲说还休的缘分中。
例如,我第一次读的“大书”——在我出生的那个南方城市,连环画称作“小书”——是《青春之歌》,那是在1963年,我正读小学三年级,从贵州回家探亲的哥哥送给我的礼物。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我就匆匆读完了一遍。我得承认,我是那样喜欢这本书。等到哥哥要回贵州了,我已经在读第二遍了。差不多十年以后,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我裹着一件破棉大衣,借助摇曳的烛光,彻夜未睡,写下了《民主革命时期一曲革命青年的赞歌》一文,这是我写的第一篇评论文章,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走上了文艺评论道路。
因为这篇文章的缘故,就和黑龙江省文学界有了些联系,也就有了去哈尔滨的机会,便在哈尔滨大逛新华书店。但那个年月,能有些什么值得一买的书呢?忽地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鲁迅的一套小薄册子,简直喜出望外。它们几乎是鲁迅著作原版的模拟。封面朴素雅致,左上方是鲁迅的雕塑头像,书名排字,鲁迅两字用手迹。好玩的是,每一本的目录前都有该书的原版封面作插页,让人品味再三。陶元庆先生的绘画早有耳闻,一直无缘得见,在这里,我终于领略到了陶元庆先生的绘画风采,比如《彷徨》和《朝花夕拾》。鲁迅著作原版的封面大多十分简单,书名有些是用先生的手迹,有的干脆就用排字,但分明有着独到的用心,比如《华盖集续编》,“华盖集”三字用的是铅字横排,却把“续编”二字用朱文篆字,图章般斜印在下方,十分鲜活灵动。这是我第一次大规模地买书,我称之为我的“鲁迅全集”,至今仍然珍爱不已。
最让我感受到与书的这种缘分,是在80年代初,我刚调北京工作不久。有朋友介绍商务印书馆1979年翻译印行四卷本的《光荣与梦想》,认为是对美国半个世纪以来历史的极好总结,值得一读。设法借来看过,果然不同凡响。我曾在书店里动过几次心,每次都是在临要掏钱之际,犹豫再三而作罢。书价6元上下,相当于我当时工薪的1/6,显然是过于奢侈了。
我是在1982年的春天,在琉璃厂中国商店,买下了这套书的前一、二册的。书价是原价的一半,便宜得令人不敢相信。当时高兴得不得了,立即骑车去了商务印书馆的门市部,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用原价配齐它。不料那里已经没有存书了。后来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到了外地,逛书店的时候,我总留心着想配齐它,可是这套书就像互相约好一起失踪了似的。这两册书插在书橱里,只要看见它们,就觉得是莫大的缺憾。
大约是在1984年的秋天,一个阴雨迷蒙的日子,我又来到中国书店。书店里没有多少顾客。我漫不经心地打量着书架,忽然眼前一亮,几本《光荣与梦想》赫然插在那里。我抑制着心跳,一边惦起脚小心翼翼地取下它们,一边告诫自己就算只有一、二册也别太失望。可是事情就有那么巧——那里只有三、四两册,好像是专门为了我等在那里的!虽然书价已涨成七五折,但揣着这两册书,重又走进那个雨日时,心里感觉已然是一片阳光明媚。
想起这些旧事,就觉得在冥冥之中,仿佛真有谁在作出安排。但再一细想,又觉得其实未必。只要真心爱书,相信好书会不期然地迎面而来,正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那就坦然接受就是了。若说这就是缘,原因也在于心里那分永远的喜爱和寻找,碰头得早些或者晚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