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绍兴人的“文化热”——鲁迅故乡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绍兴人的“文化热”
——鲁迅故乡行
本报记者赵相如袁亚平
在鲁迅的故乡绍兴,距离著名的兰亭风景区约15公里处,有一所兰亭镇大庆小学。
四年级教室最后一排的座位上,端坐着一位面目清秀的女生。她凝神地听着老师讲课,一笔一划地写着笔记。下课了,这个身高1.62米的女生,夹在那些身高仅1.10米左右的同学之间走出来。
22岁的老师向来访者介绍:这位30岁的女生名叫濮金英,是1994年2月21日入学的。
入学前濮金英在深圳华都时装有限公司干了7年多的缝纫车工,月薪千余元。
“丈夫和我10多年前就开起了服装店,从那时起我就感到没文化的苦,裁剪书看不懂,尺寸算不准……这么多年干下来了,我还只能踏踏缝纫机。我丈夫是和我同时学缝纫的,仅过了一二年,他就会裁剪,还能设计、画样了。”
只读完小学二年级的濮金英,与高中毕业的丈夫,差距拉得越来越大了。
濮金英随夫到深圳。丈夫为她找了一个文书类的工作,任务是接电话、作记录,和香港客商联系业务等,但她连一封最简单的信也不会写,又不会讲普通话。这份好工作,就只能拱手让给别人。
丈夫早几年自学了大学课程,近来晚上还上业余学校,学习会计、电脑和广东话。干了7年缝纫车工的濮金英,也不时动过上学的念头。但一来她根本没时间去学习;二来她又听不懂广东腔普通话,如何学得进;三来深圳的学费贵得惊人,每人每节课得花30元人民币,实在舍不得。
可生活往往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20年前让女儿断了读书梦的父亲,20年后为女儿的上学操上了心。父亲走进了大庆小学真诚地诉说女儿求知的渴望。
学校校长感动了,破例同意接收一名30岁的小学生。
上学一个多月来,濮金英已写了5封信到深圳。丈夫高兴地回信说:很好!能基本写出想说的话了。
重闻书香味而显得文静的濮金英说,争取用一年时间读完小学六年级,然后,再读初中,再读高中……
30多岁的翁宝祥是绍兴县海涂上有名的种养大户。那一年,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绍兴分校招生,正愁上学无门的翁宝祥,赶紧去报名参加农学专业学习。
规定的所有课程都学完了,知识给他信心,给他胆量。他向有关部门承包了40多亩海涂新垦殖的农田,引进高产、优质的农作物。
一本《土壤肥料学》使他懂得了海涂盐碱土含钾较丰富,但缺乏有机质、氮和磷。他去大和乡等地购买了廉价的鸭粪,作为有机肥施用。一般农户惯用尿素,而他低价购进硫酸铵作追肥,既减少成本开支,又起到中和改良盐碱地的作用。第一年亩产就明显高于其他农户。承包几年后,翁宝祥向社会提供了30万公斤粮食,50万公斤西瓜。他自己年收入超万元。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青年农民们懂得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改变农村命运。
于是,学文化知识,学科技知识,成了一种时尚。
皋埠文化技校、柯桥纺织技校、东浦财金技校、棠棣园艺技校……从广袤的乡野纷纷萌生出来。
据绍兴县教委介绍,如今全县已有各种职业技校618所,专职教师152人。1993年共培训农民学员15万人次。
绍兴县自学考试报名的1712个课次内,来自农村的考生约占一半。
农民自身正接受知识的辐射,产生出全新的能量,现出了时代的新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