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山也还是那座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9
第1版(要闻)
专栏:访读者想知的地方

  山也还是那座山
本报记者安洋
吕梁是座沉重的山,交城又困在那山窝里。
吕梁百姓的话,“交城自古就是个苦叫的鬼地方”。
先说那山,一座套着一座,海拔高度由1000米盘旋到2886米,吞食了交城县总面积的92%。绵绵的霜冻期,小麦、玉米在这里扎不住根,莜麦和土豆是山里人果腹的主食。
再说那路,七扭八歪,晴天“磕磕碰碰的石头挤破了哥哥的脚”,雪天“滑溜溜的坡坡咬伤了妹妹的腿”。婚丧嫁娶,走亲串户,就只好苦了那不会说话的灰毛驴。
回头再看那水,交城河年流量不下4亿立方米,但一拐弯便顺势而下,交城人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浇了山下的文水县。于是有了那首苦涩的歌,“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文水。灰毛驴驴上来,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有见过那好车马。交城那个大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还有那山药蛋”。
粗涩涩的莜麦???,白生生的薄皮山药蛋,气喘喘的矮头灰毛驴,滋养了一茬一茬的交城人,构成了交城山民独有的风俗和文化。
那莜麦,生长期短,一亩地能收四五十公斤就算高产,但老百姓把它看得特珍贵,人来客往“没吃上莜麦面怨我不仁义,吃饱了肚子再捎上半袋袋盼你把我心上记”。娶媳妇嫁闺女吆唤乡亲们,“满山的朋友你都来,莜面米酒让你喜开怀”。
记者在王氏沟的王二狗家做客,主人家先把莜麦加热水和成团,然后把面团擀成薄片片,用两个手掌一片一片地搓成3寸长的空心小卷卷,再一个靠一个地立在笼里蒸一会儿,揭盖后热腾腾的???端上炕,蘸着肉丁做成的酱,那味道真是香,王二狗说:“原来可没有这么好的调料,化上碗盐水水就算了。”
交城山里土豆垒成了山,地里、院里、窑里都是土蛋蛋,老百姓离不了可又吃不完。抗日战争时,山里有民谣,“胡家沟里的山药蛋,砸死三个日本大坏蛋,雪片密的山药蛋,打败了鬼子手里的真子弹”。当年参战者刘駮虎老人说这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至于那灰毛驴,旧时可不是家家都有的,那是财富的象征:“叫声妹妹你别着急,哥哥给你挣头灰毛驴”,“金山银山妹不想,只求坐上毛驴颠一颠”。
尽管这里山水秀丽,民风质朴,文化诱人,交城人却长期没有挣脱贫困落后的枷锁。
交城人视农村改革为“天赐良机”。“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认着这个死理,他们几经努力,终于让小麦在交城寒冷的大山里长起来了。这种夏播小麦,6月底播种,国庆节收割,亩产125公斤。1982年在古洞道、燕家庄、水峪贯栽种小麦成功,逐步推广到山顶的横尖岭。全县年产150万公斤小麦,使山庄窝铺上的家家户户天天都能吃上白面馍。双龙村的索二新,去年10亩麦地“除吃除喝,还落了万数来块钱。”
1992年,寒地水稻又在大山里栽种成功,亩产400公斤。山上10个乡镇全部种上了水稻,总产达190万公斤。白花花的大米喜得交城人说了话,“南方人精贵,吃的就是这东西呀!”
县委、县政府还在山里推广了8000亩地膜覆盖玉米,亩产达650公斤;又资助农民建起了2400座日光节能温室,长起了西红柿、黄瓜、豆角、西兰花,农民冬天里都能尝上鲜。安定村的夏有珍告诉记者:“第一次看到满枝的西红柿,我哭了一场,心里说不清的滋味直往上反。”
在大山之外,这些事可能平常得不足挂齿,而在交城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里,有了小麦,有了玉米,有了稻子,有了蔬菜,以往可真是不敢想呵!
交城县委书记兼县长王宝生是位38岁的年轻人,整整两个冬季,他都是在修路工地上度过的。在他手里,交城272个行政村终于实现了“村村都通机动车,二级乡路连成网”的宿愿。“撇开别的不说,光土豆下山就了不得,上山拉是两毛五一斤,送下山是4毛钱一斤,每户至少都有万数来斤”。今年刚出正月,寨上乡庄头村240户人家,拉土豆下山,家家都拿到了1000多元的现钱。张三娃得了4000多,“咱有车,突突突一下山就涨了价。”像张三娃那样的农用车,在交城的山里去年一下就增加了3500辆。喘了一辈子气的灰毛驴,终于有了歇脚的日子。
山里的乡镇企业日新月异,近几年的利税都上了亿,县委、县政府正一点一滴铆足劲,准备带领群众“一斧一斧劈山引回交城的水”。
交城的山水依然,???、山药蛋仍在,古朴的民风未变,而交城的人则正在走出交城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