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只为探求历史真实——本多胜一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9
第6版(国际)
专栏:名人访谈

  只为探求历史真实
——本多胜一印象
本报记者孙东民
手头上有两本书,一本是《中国之旅》,另一本是《通向南京之路》。乍看书名,好像都属观光旅游,实际写的却是当年侵华日军在中国暴行的真实记录,读来令人深思。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记者、作家本多胜一。
与本多先生会面,是前些日子在北京的一家饭店。他这次自费来华,不寻名胜,不见要人,目的只有一个:前往东北辽宁,再访大石桥“万人坑”。
本多先生不是历史学家,却报道了许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国际问题不是本行,却总以国际目光来观察日本社会。早在中日尚没有实现邦交正常化的1971年夏,本多就曾经香港进入中国,在辽宁的平顶山、河北的潘家裕、南京等地连续采访40天,回国后在《朝日新闻》上以长篇连载的形式,报道了侵华日军制造的平顶山事件、大石桥万人坑、“三光作战”、南京大屠杀事件,在日本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仅寄给他的读者来信就有几大纸箱。前两年,他从任职多年的《朝日新闻》编辑委员的职位上退休,另办了一家名为《星期五》的“硬派”杂志,自己兼任编辑与发行。
“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制造了数不尽的灾难,大石桥的万人坑就是其中之一。但时过50年,日本仍有一些人不认帐,反说那里只是以前的坟墓。这次去大石桥,是想再次确认事实,访问证人,用事实说话。”本多先生言语不多,句句掷地有声。笔者拜访时,他正在撰写那天上午采访的稿件,这位有强烈正义感的资深记者仍然保持着当年的激情。
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本多先生以探求历史的真实为己任。他不但在报章上以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还把采访文章结集出版,名为《中国之旅》。鉴于有家杂志公开出来否定南京大屠杀惨案,他又写了以采访南京大屠杀证人为主要内容的《通向南京之路》。本多先生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某些人极力掩盖,日军过去干的许多坏事,一般老百姓起初并不知道。他之所以来中国采访,“是想了解过去‘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的形象”。作为一名日本记者,本多先生的报道没有虚饰,没有自己过多的评论,都是被采访者的忠实记录。唯其如此,在这个沉重的主题下,呼唤着的是对过去军国主义者的告发和对现在、未来与邻国和平友好的企盼。文章发表后,绝大多数读者都对军国主义制造的罪恶感到震惊,表示了对战争的反思和日中友好的意愿。一位教授在书评中说:“人是不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自己的,要想看自己的长相,只有借助于镜子。搞了侵略的人,要是想看看自己的真容,也只能听一听受过侵略的一方的证言。”
本多先生的仗义执言,却遭到一些日本右翼团体的威胁和恐吓,还给他一顶“卖国”的帽子。尽管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家的住址和电话至今不能对外公开,家前的名牌也用化名,外出讲演还要化装,但他至今不改初衷。他认为对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揭露,才是爱国者的行动,“某些政治家侈谈爱国,把正视历史说成‘卖国’,应该搞清什么是爱国和卖国。明明干了坏事偏偏不肯认帐,明明是事实却全面否定,这才是真正的卖国。如果有爱国心,就应该正视过去,行动上改正,而且刻不容缓。”
本多先生是一介文弱书生,手中只有一支笔。面对这位虽年过花甲却不断探求历史真实的日本友人,人们不禁肃然起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