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菜篮子”书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10
第2版(经济)
专栏:

“菜篮子”书记
新华社记者黄其庄通讯员万俊华本报记者余清楚
阳春三月,来到南昌市郊区采访,跃入眼帘的是一畦畦蔬菜地,齐刷刷,绿油油,青翠欲滴。看到一辆辆满载蔬菜的大卡车驶进市区,想到南昌市菜市场货足篮满,价廉菜鲜,我们总想写写这位为南昌市菜篮子日夜操心的人,他就是郊区区委书记李小南。
在南昌,郊区的蔬菜打一个“喷嚏”,市民的菜篮子可就要患“重感冒”。当每天40多万公斤蔬菜源源从郊区运往各菜市场,满足市民80%的日供应量时,就会知道李小南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说来也怪,李小南住在城郊,可一有空便拎个篮子,骑上自行车往城里买菜。这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心里总惦着市民的菜篮子,要到各菜场摸摸菜价。有时候,菜价波动成了他心情变化的晴雨表。人们看到李小南抓“菜篮子”的认真劲,“菜篮子书记”的美名不胫而走。
李小南不管是前些年当郊区区长,还是现在当区委书记,他有自己稳定的“蔬菜观”:蔬菜无小事,郊区经济再发展,菜园子一分也不能丢。他把菜篮子工程形象地称为“三心工程”,即市民安心,菜农顺心,上级放心。郊区服务城市的重要功能就是要作好蔬菜的调控工作,稳定市场,稳定价格,稳定货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让市民的菜篮子“四季常青无淡季”。
1994年9月下旬,李小南发现南昌菜市出现秋淡,他赶紧找来区里其他领导,商量对策。原来,郊区已发展10万平方米棚膜蔬菜基地,种植反季节蔬菜,以应付淡季菜荒,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今年棚膜菜地要投入200多万元,面积增加到100万平方米,才有可能缓解供需矛盾。李小南提出“以工补菜”的对策,保证投入,及时解决了资金需求。目前,全区建大棚1000多个,还发展了一批中棚、小棚和遮阳网,覆盖菜地面积1万多亩。“夏菜冬种”,“冬菜夏种”,“淡季不淡”已成现实。
菜农什么赚钱种什么。种精细菜,“阳春白雪”,效益高,赚钱多;种大路菜,“下里巴人”,市场需求大,但赚钱少。搞市场经济,菜农自然愿种“阳春白雪”,不愿种“下里巴人”。李小南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菜农的这种心理后,及时组织蔬菜干部深入菜农家中,做耐心细致的工作,鼓励菜农多种市民吃得起、用量大的大路菜。同时,区、乡、村逐级补贴,有的村每亩补到500元以上。李小南说:“宁肯区里财政贴一点,亏一点,也要让菜农既作贡献,又能得到实惠,更要让市民篮里有菜,心里不慌。”
在李小南心里,“菜”字是大写的。再忙再苦再累,总忘不了蔬菜。全区3万多亩菜园子,他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他最熟的地方是菜地,最好的朋友是菜农。1993年,全省蔬菜状元万绪保在海南省租用了320多亩地培育辣椒种,但因当年销路有困难,积压了不少资金。正在为难处,李小南闻讯而至,他不仅帮助万绪保联系辣椒苗的销路,还帮助他解决资金问题,使万绪保渡过了难关。令他感动的是,今年开春第一件事,便是区委、区政府表彰他和其他4位蔬菜大户。扬子洲乡是南昌市最大的“菜园子”,菜农反映用电难、通话难、行路难,李小南立即召开现场办公会,逐一落实资金。目前,这3项工程已陆续开工,下半年“三难”将变成“三易”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