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献给西藏人民的一腔热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1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献给西藏人民的一腔热血
孔繁森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无私地献给了西藏人民,献给了西藏的建设事业。他是藏、汉民族的好儿子,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他常说:“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西藏的土地就是我的家乡,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踏上西行列车,随身物品多了一个红十字小药箱。他年轻时曾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当兵,学习过医学知识,懂得医道。第一次进藏时,他就知道西藏地广人稀,农牧区缺医少药的现状和农牧民的疾苦。从此以后,每次下乡前,他都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小药箱。工作结束后,他身边总是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农牧民。他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在拉萨工作几年,他为数以千计的群众看过病、送过药,用去他多少工资,连他身边的人也说不清。因为多年来他不仅很少给家寄钱,还用他妻子、他表弟寄来的钱买药买营养品送给群众。身边的人不忍心,有时就劝他,注意休息,注意身体。他总是说,看到群众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于心不忍啊!孔繁森同志任阿里地委书记后,这个小药箱又随着他到了阿里。不论在拉萨,在阿里,孔繁森都把关心人民疾苦、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作为自己的天职。在阿里任职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他下功夫抓了医疗卫生网点建设,改善了乡村医务人员待遇,大力推广中草药等工作。无奈地区底子薄,群众缺医少药就医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焦虑中他也明知一个小药箱的能耐是有限的,但他不以善小而不为,多为一个人解除病苦,也是安慰。就这样,在阿里人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区有个会治病的大本布啦(大干部)。”
孔繁森下乡常去的地方是敬老院,每次去总带着这个小药箱。他把对自己亲生母亲尽孝的心,全部给了这些他深爱着的藏族老人们。
在堆龙德庆县,孔市长到一个乡的敬老院,逐门逐户看望老人,为大家检查身体。旺姆老人正躺在床上,咳嗽得上气不接下气。孔市长连忙为老人作检查,发现老人除了肺部感染外,心脏也不好,就取出全部的消炎止咳药给老人留下,但药箱里已经没有治心脏病的药了,就在心里记下了这件事。回到拉萨,他就张罗着买药,消炎的,止咳的,治心脏病的和治腰疼病的,一大包,托人带给了旺姆老人。
说起孔繁森同志的道德风尚,说起他如何清正廉洁,如何艰苦朴素,而又怎样的古道热肠,救人急难,凡是跟他共过事的、一起下过乡的,谁都能举上几个例子。一是慷慨解囊。在乡下,只要是遇上困难人家,他总是习惯地掏掏口袋,有多少钱就全数送给主人;二是天寒地冻的季节里,要是正好遇到衣衫单薄的群众,他就经常把自己的毛衣毛裤和鞋子当场捐赠;没有人能计算出他到底送给了别人多少东西。他的驾驶员小杜大致算了一下,不长的时间里,阿里地委机关有好几个人给他织过、补过几件毛衣裤,他女儿给他织过三件毛衣,但这些衣服在他身上只是中转了一下,很快就都送人了。三是对自己和亲属格外苛刻。前年夏天他因外科手术住进西藏军区总医院,就坚持住普通病房而拒绝按规定住高级病房。他说阿里地区还穷,何必多花钱。他儿子孔杰来阿里看他,随他下乡期间,他还让儿子单独结算食宿费,弄得孔杰回家的路费还是向叔叔们借的。总而言之,他几乎就没有什么是属于他自己的。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虽然“难”,但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人民公仆,鞠躬尽瘁”的壮丽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