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欲卖书画好困惑——襄樊书画市场探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11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热点透视

  欲卖书画好困惑
——襄樊书画市场探微
刘东仿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深受人们喜爱的字画也举步迈向市场。
穿行在古城襄樊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不少带“斋”字号。有些经营者索性亮出画店或画廊的招牌,就连一些以装饰装潢为主的美术服务部也打出了经销字画的广告。
这种现象在其它地方也不少见,一个字画消费市场似乎已呼之欲出。
商场开画廊,在襄樊,鼓楼商场为首家,其博雅斋以经营名人字画、文房四宝、字画装裱、古玩根艺为主。这无疑提高了商场的文化品位。画廊中陈列的字画均出自襄樊名家手笔,许多作者在全省乃至全国书坛和美术界均有一定地位。画廊珍品咸集,满壁生辉,其规模和档次完全可以与高水准的美展媲美。
画廊吸引了过往的行人和顾客。那么,经营情况如何呢?画廊主任刘立德说:“喜欢字画的人多,但购买的少。”据介绍,画廊开业半年,只卖出一青年作者的油画《角斗》(两条牛斗架),挂牌价440元,最终以380元被一老者购走。而一些名家的精品鲜有开张。倒是卖出不少由米公祠提供的米芾书法碑刻的拓片。不知是消费者厚古薄今,还是这些拓片价格相对便宜的缘故。
字画经营状况并不像事先想象的那样。所以博雅斋与其它画店一样,不得不把店堂装饰、招牌制作当作主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欣赏字画的人多,购买者少的反差?有关人士认为是价格原因。博雅斋画廊的字画标价,低者三四百元,高者数千元,一般也在六七百元左右。
能否降低价格呢?有的作者比较灵活,在他们看来,钱的多少并不太重要,只要有人喜欢自己的作品,便宜一点也卖。但大多数书画家不愿降价,宁肯作品束之高阁,也不愿贱卖。倒不是他们特别看重钱财,而是艺术价值观念使然。在他们看来,降价就意味着贬低了作品的艺术档次。的确,当字画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后,其卖价的高低不能不说是衡量艺术家作品档次和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何况有些书画家还认为自己的作品价格并未到位。
在博雅斋,有两幅60×70厘米的油画,一幅为《冬景》,一幅为生活小品:餐桌上一只铜火锅、几棵青菜。两幅共标价8000元,作品出自襄樊一名家之手,其价格令许多顾客称奇。据营业员介绍,喜欢此画的人不少,尤其是那幅《冬景》,曾有几人讲过价,问能否以1000元买一幅。如此大幅度的降价,店方不敢作主,所以未能成交。
放眼整个美术市场,不难发现影响传统中国字画消费市场的,除价格因素外,还有消费者素质和消费观念问题。
近年来,一种叫迪卡墙画的美术品种大行其道,仅襄樊市区经营此画的商店就有五六十家,生意颇为红火。
这两年,又冒出一种反光金属画,画面熠熠闪光,站在不同的角度,画面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颇为新奇。一幅60×70厘米的反光画售价都在400元左右。这一新的品种颇受青年人青睐。在襄城北街,一位经营此画的店主说,每天都能卖出二三幅。不少青年人把这种画作为送给朋友结婚的礼品。
“但是,文化素养较高的消费者,还是喜欢出自名家手笔的真迹,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喜爱传统的中国字画。真迹既可观赏,又有收藏价值,这是印刷画所无法比拟的。”襄樊市紫薇画会会长刘海华女士的分析颇有见地。
的确,在城市许多家庭,尤其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客厅中大都挂有一两幅传统的中国字画,藏品多的还时常更换。
然而,这些字画有多少是从画店买的呢?
一位朋友乔迁新居,为了装点居室,多方托人索求本市一位知名书法家的墨宝,朋友告诉他画店里有卖的,他说:“买的哪有赠送的有味道?”
这种心理颇有代表性,有些人宁愿掏钱买上名烟好酒托关系请人写字作画,却不愿掏钱到画店去买。觉得掏钱到大街上买字画有些“掉价”,如果是书画家赠送的,那么对人说起脸上似乎光亮一截。看来,要使书画真正成为商品,还得克服这种消费上的心理障碍。
人情字画,使一些书画家颇为头痛。求字画的都是有关系的人;不允吧,得罪人;给吧,实在难以应付。
笔者曾经问过一位擅长仿古工笔画的画家:亲戚朋友家中是否都有他送的画。他说:朋友有,亲戚没有。因为亲戚知道画一幅画不容易,知其艰难,所以不要。对于这位功底深厚的画家来说,画一幅工笔画,少则三日,多则一星期。
“字画消费与文化层次也有很大关系”。画店营业员小王说,某些来画店看稀奇的人竟说,花几千元买台冰箱、空调还能享受,买一幅画值得吗?由此产生了一种现象:买得起的不喜欢,喜欢的又买不起。
尽管内地的字画消费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沿海地区和旅游热点那么多的境外消费者,但襄樊市的字画经营者们毫无收摊之意,他们认为只要不断地引导和培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消费,字画消费市场定会逐步走向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