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三个老年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2-15
第3版()
专栏:

三个老年人
苗得雨
山东省莒县爱国村吕鸿宾农业生产合作社里,有三个老年人。他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入了合作社,忘了头发白”。
这三个老年人,一个是吕安志,一个是杜绪,一个是吕发。吕安志快五十岁了,杜绪快六十岁了,吕发快七十岁了,可是他们劲头大,精神足,敢和任何一个小伙子或大壮汉比。
他们并不感到老。吕安志经常讨厌他那满嘴上的胡子,说:“要不是儿子快要娶媳妇了,我非剃掉不可!”杜绪经常哼着小曲,干起活儿来,用脚步或家具当鼓板,哼什么“合作社,忙生产,社员们,用劲干,老黄忠八十都上阵,俺比他还少吃二十年饭哪!”吕发经常自言自语的说:“小鬼,先别来叫啊!——我现在正年轻。”
他们三人,都是去年初秋才入社的。入社前,各有不同的情况。吕安志早就打了谱,已经等了很多日子了。开始组社时,他就要加入,当时他在互助组里当组长,又是家底厚农具齐全的户,社长吕鸿宾劝他先不入,入了的话,会把小组弄垮了。吕安志就听了吕鸿宾的话,等了又等。天天晚上,叫儿子小仓儿念报,了解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事情。为了创造入社的条件,在计划以外多攒了二十车子粪。秋上,合作社要扩大的消息,一传到他耳朵里,他第一个报了名。
吕安志是最爱干活的人。他推着很重的车子,在路上遇着崖头,向来不绕路走的:“就凭我这嘴胡子,怕了你?”一用劲就过去了。解放前,他把这股子劲用过去以后,也感到伤心,“肚子里扯着大锔,这是何苦?”有时候,在过了崖头以后,就执拗地歇上吃顿饭的功夫。如今呢?趁着“攻”崖头的那股子劲,早就一溜风似的走远了。别人问他:“过了崖头怎么还那么来劲?”他说:“嘿!谁知道!”
秋天耙地,不小心,他把脚戮了一道口子,一寸多长。他一声不响,撕了块衣服角包了包。耙完了以后,才回家上药。社里负责人来看望他,他笑着说:“不要紧,只破了皮!”大家劝他休息,他没法,只得闲了两天。到了第三天,闲不住了,他一瘸一拐的去耕地了。这时候,伤口还没合缝,四周肿的像气蛤蟆一样,结果发了,只得又闲了一天。第二天,又下了坡,伤口又发了,他气的再也不养伤了。他说:“我一听见坡里牛鞭响,就待不住了。”是嘛,在这轰轰烈烈的秋耕秋种运动中,一个听着干活就像小孩玩花灯一样高兴的人,怎能养得住伤呢?
杜绪本是外乡人,解放前无依无靠,无地无房,受苦受罪,熬到了共产党来,才有了十八亩地。在受穷的年月里,没有一天舒展开脸,白黑都闷着头子抽烟。有时愁极了,就乱唱一通。有时候就蹲在街头巷尾的人群里讲故事,拐弯抹角的骂地主。入了社,觉得就像进了温暖的家庭一样,他说:“我是一个小孩子,躺到了亲娘烧热的炕上!”他原来不姓杜,姓张,被杜家地主拾去以后才姓杜的。别人问他是不是要改过来,他说:“现在改过来别口了,管姓什么都一样。我挂心我的老爹老娘不知流落到哪里去了,可能早死了。”他提起过去的事情,心里害冷。可是,想起自己已经翻身了,又和吕鸿宾在一块劳动,心里就暖起来。高兴极了,就编段快板唱唱。
丰产麦地和“试验区”,由社内各生产队推出内行的人共同种。那是些谁呢?杨华春扶犁开沟,这是全社拔出的“上手”,扶的正,走的直,快慢均匀;随在后边,是杨太升和杨作福溜“三合肥”
(粪、豆饼、过磷酸钙),这是全社拔出的手勤、腿快的人,溜的不多不少,速度又快;随后,吕凤文拉着用两个耙齿造的“两用?”(为了使粪、种隔离,又搂宽播幅);随后,杜绪自己溜种,他是全社拔出的最会溜种的手;随后,吕春蓝溜干灰,这是全社拔出的溜灰最精心的手;随后,吕敬、吕安吉用?盖平,这是全社最有力气的人。杜绪看着看着,觉得有意思,编出了一段歌:
杨华春扶犁挥着鞭,
杨太升、杨作福扒肥在后边,
吕凤文,把沟掩,
老杜绪溜种跟着颠,
吕安吉、吕敬把?拉,
撒灰的本是吕春蓝。
咱这伙像盘大机器,
一拨弄到处都动弹!
丰产麦子,全是他溜的种籽。他的本领在全社里拔了顶子。他的本领并不是早先就很好的,是入了社以后又进一步提高了的。他的本领提高了,社的生产也提高了,他感到特别愉快。
吕发是庄上过日子的“老把手”。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他认为弄在一块要“出乱子”,不如自己耕种“有条理”。他对人说:“我老了,转眼就入土了,还入社哪?”其实他是不相信合作社罢了。后来,看着看着,合作社越搞越好,大大比过了自己的“老把手”,就进合作社来,说:“我老了,也跟你们青年人靠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里集体劳动,精密分工,使他发生了兴趣。他觉得这里边的气味,和互助组不一样,和单干更不一样,这个气味是新鲜气味。又经常听吕鸿宾讲苏联的幸福生活,在这个老年人的脑子里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觉得干了一辈子庄稼活,糊里糊涂,如今才摸着了“奔头”。他对人说:“我压在心上的盖,揭开了!”他想起十月九号那一天,就眯溜着眼笑:“那天真有意思!二十多辆车子一齐响,一块很大的地,转眼就压满了粪堆,若是单人独手,得几天哪?光愁也把劲愁尽了。大伙子都为了完成计划,身子最赖的也比往年大汉子推的多。杨作柱长得就像瘦猴一样,一天推了三十多车子,往年要是推二十车子,他娘就高兴的磕响头啦!这天刮大风,夹着小雨点,还没听见谁提一提呢!”老人在自己家乡熟悉的土地上,头一次见到了这样的景象,哪能不欢喜?
过去他听见谁说合作社不好,他总是随从着说“是不好”;如今谁要是说合作社不好,他把白眼珠子一翻:“俺的社,哪处不好?”晚上活儿结束后,他很细心的把家具收拾起来,检查检查那处坏了,或者丢了,弄得停停当当,准备明天用。有些人,不关心社的家具,他就当场提出批评。有空的时候,总爱在合作社的院里串游,这里整整,那里弄弄。有一次,看见猪把圈墙攻破了,他急忙找块石头堵死。牛绳断了,他把自己家的?拿来就搓。别人并没有分配他去做,他做了也不习惯对人叙说。耕地时,他扶着一把犁,扶得特别细心,不兴有一点弯弯。两只脚还随时踩着土块——明看,耕完了还要耙,可是他觉着不踩碎它,两只脚没法往前迈。种上的麦子出来了,他来看,自语的说:“这一片是我耕的,看,麦苗多嫩生!”
吕发入了社,爱惜社里每一件东西,关心社里每一件事情。社里的每一点每一滴,都像带着一条线一样,挂在他的心上。秋天打场,场边上的豆粒,他都一粒一粒的拾干净,剩一粒心里也不实落。他说:“社是家,咱不操心谁操心!”老人们,进了合作社,眼界开阔了,他们的心得到了温暖,他们的“老力”为大家使出来了,使他们在精神上进入了真正的青年时代。这便是“入了合作社,忘了头发白”的因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