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与天试比高——话剧《甘巴拉》风格漫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12
第12版(副刊)
专栏:剧谭

  与天试比高
——话剧《甘巴拉》风格漫谈
童道明
要说“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单是两个数目字就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甘巴拉雷达站休整营地位于海拔4100米,而雷达站高达海拔5374米。话剧《甘巴拉》一开场就是从海拔4100米向海拔5374米的艰难攀登,而为了祖国人民向生命极限攀登,便成了《甘巴拉》的贯串性的精神基调。在这种“与天试比高”的攀登中,现代军人的身体的次次提升,都伴随着性格的一次次显现,意志的一次次磨练,精神的一次次升华。空政话剧团创作演出的《甘巴拉》是一曲当代英雄风格的赞歌。
丁一三(执笔)、王向明、张子影三位编剧都进藏体验过攀登的艰辛,他们被甘巴拉官兵们的精神感动得流泪,但就是在如此崇高的写作冲动下,他们也没有放弃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甘巴拉的官兵们像其他部队的官兵们一样,成家的也有家累,离乡的也有乡愁,活泼的也爱嬉闹,老成的也好思考……但面对甘巴拉人生活的特殊的天文地理和肩负的特殊的使命,使他们平凡的军营生活,都可能变成是集体的英雄主义。
比如有这样一段戏:雷达站油机里的存水仅够两个小时使用,而油机一旦停转,雷达就不起作用,而一架国际航班不久将飞临拉萨机场需要雷达站导航……新兵许兵南和老兵肖剑尘先后冒死下山取水去了,其他战士也准备着前赴后继地去执行任务。刘方年(连长)望着一行英雄的战士们,百感交集,他大声喊道:“同志们,把手电全部打开,为我们下山取水的弟兄,亮起我们甘巴拉山上的灯标,赶走追赶他们的死亡吧;一,二,三。”此刻集中在一起的手电,如聚拢的星辰,在舞台上放出耀眼的光芒。编剧和舞美设计令人信服地建构起了用浪漫主义色彩渲染英雄主义风采的艺术风格,这也给导演王向明的舞台创造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
王向明导演这次非常成功地运用了仪式化的舞台语汇。但这绝不是单纯的形式追求,而是通过舞台场景调度的仪式化修饰,给思想与激情赋予可以感触、可供欣赏的形式美。
年仅18岁入伍的小战士刘兵南,在他还有一个月就要复员时刻牺牲了。导演把这位小英雄之死处理得壮美极了。他死了,但他还站在甘巴拉山上,像一尊雕塑。导演把这场戏处理成了一个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烈士与甘巴拉同存”的舞台仪式。
最让戏剧专家们欣赏的是那场“电话戏”。连长妻子两次进藏都未能与丈夫团聚。军嫂想与连长通一次电话,但正遇大雾,线路多处出现故障,团政委接受甘巴拉官兵们请求,通过军区总机接转长途台,通过多方面绕转终于把电话接通。王向明导演通过对五个通讯兵的复杂而有序的排列组合式的舞台高度,直到处于舞台对角线上的连长刘方年与军嫂张罂兰最终激情满怀地通上了电话,把这个似乎是“接电话”的过场戏,排成了有声有色的激情戏。
《甘巴拉》去年参加全国话剧交流演出,曾获得首都戏剧界的高度评价。许多戏剧界人士都认为从《陈毅出山》到《甘巴拉》显示了空政话剧团艺术风格已趋于形成。的确,空政话剧团在军委、总部首长和空军领导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下,保住了一个稳定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率领着他们的艺术家们,维系着连贯性的艺术创作活动,也才会有相对稳定的、连贯的舞台艺术追求,从而他们就有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这种具有思想激情仪式美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