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大中企业向科技开发主体迈进科技人员逾百万技术开发经费300多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1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中企业向科技开发主体迈进
科技人员逾百万技术开发经费300多亿
本报北京12月14日讯我国经济体制正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我国大中型企业也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内容、运行机制上发生变化,正朝着技术开发主体的方向迈进。据统计,1994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1.25万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7.9万人,投入技术开发经费321.4亿元,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是记者从日前在京召开的全国企业科技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获悉的。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1994年,全国已有大中型企业20404家,它们的技术进步对全国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八五”期间,在国家经贸委和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国家有步骤、有重点地扶持了140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较高层次的技术开发中心。一些大型企业把相关的独立科研院所吸引到企业中来,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从而大大充实了企业的科技力量,改善了企业科技人员的结构,使企业有能力从事远期技术的研究开发,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技术开发机构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企业科技队伍的建设,使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和整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企业科技活动的经费也有了较大增长。尤为可喜的是,群众性科技活动广泛开展,全国累计有29.5万个企业的7600万人(次)职工参加“合理化建议”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近8000万件,实施1700多万件,节约和创造价值600多亿元。所有这些,大大改变了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内涵,推动了大中型企业的发展。
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工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重点新产品和关键技术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八五”期间,共开发国家级新产品6800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占53%。1993年,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亿元。采用微电子控制的生产设备占所有生产设备原值的比例达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八五”期间,国家还重点扶持了一批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约有2.5万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国家重点组织实施的激光加工技术、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制品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已初步形成一些产业化基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八五”期间国家组织实施的录相机、新型纺织机械等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一条龙项目,提高了我国重点产品的技术水平。完成大型火电成套设备、大秦重载铁路成套设备等12个重大装备国产化专项,完成250个研制课题,已有近300个课题通过鉴定验收,达到了国际水平,为30多个国家重点基建和技改工程提供了先进装备。
(何黄彪孙秀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