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20年来,当年的5位知青与两位房东老人始终保持着一种最真挚的感情,风风雨雨,从未间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真谛——故事发生在孝敬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13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时代报告

  20年来,当年的5位知青与两位房东老人始终保持着一种最真挚的感情,风风雨雨,从未间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真谛——
故事发生在孝敬乡
刘金忠张亭郜希贤
2月12日,星期天,农历正月十三。
初春的风已带有几分暖意,明媚的阳光下,路边绿茵茵的麦田上罩着一层淡淡的雾纱。一辆白色面包车从河南省焦作市区出发,行程30多公里,来到博爱县孝敬乡敬老院。
从车上下来的是已年近不惑的王海中、谢海成、王立新,谢海成还带来了自己11岁的儿子大亮。这一行人手提着水果、罐头,径直向刘振生、肖桂兰夫妇的房间走去。
刘振生大伯已87岁,肖桂兰大娘也已80岁了,这对耄耋老人对于王海中、谢海成、王立新来说,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20年岁月的流水可以将大伯大娘的鬓发染白,可以使当年十八九岁的知青变成肩挑生活重担的父亲,但永远无法截断两位老人与5个当年的知青之间用挚爱编织的情结。
真诚、淳朴、正直、善良……20年前,这些劳动人民最优秀的品质,通过大伯大娘的一言一行,于不知不觉间注入了5位知青的血脉。
距孝敬乡敬老院不远,有个留村。1975年,王海中、谢海成、王立新、张成钢、申铁钢5位知青从焦作市下乡到这个村,并被分到刘振生家吃住,由肖桂兰大娘每天给他们做饭。这5个毛头小伙子,有的出身于干部家庭,有的出身于工人家庭,是上山下乡的浪潮将他们凝集到了一起。
王海中说:“那时我们无忧无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心情很虔诚,干什么都很努力,虽然一个工只挣四毛钱,但我们毫无怨言。如今想起来,我们当时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刘振生大伯和肖桂兰大娘这样的好人,他们的勤劳与善良将影响我们的一生。”
刘振生和肖桂兰两位老人那时都60多岁,他们曾有过两个孩子,但先后夭折了。知青们来了后,两位老人对他们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刘振生早年做过生意,又会制作二胡等乐器,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对知青们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肖桂兰则是一位通情达理、勤快善良的农村妇女,对知青们如同慈母一般。王海中告诉我们:“住在大娘家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没洗过被褥和衣服,每次都是大娘不声不响地拿去洗净晒干,又交给我们。”当时,许多知青的白面和食油都不够吃,住在大娘家的5个知青却从没发生过缺面少油的事,这期间不知大娘为他们贴补了多少。大娘家养的那几只鸡下了蛋差不多都拿给知青们吃了。每次下工回来,大娘都已把饭菜做好。王海中说:“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大娘又是买药,又是喂药,还做了好吃的饭菜端到床头,当时我的热泪真止不住了,亲生母亲也不过如此啊!”
住在大娘家的近3年,是5个知青最欢乐的日子。白天照常上工,晚上或雨天,坐在家里打扑克、下棋。后来,全体知青都集中到一起吃住,大娘很是难过了一阵子,还经常做些好吃的送到知青队里来,颇令其他知青“嫉妒”。而在这3年多时间里,5个知青包揽了大娘家的一切重体力活,拉粪、挑水……样样都干。大娘说:“我有福气啊,碰上了这几个懂事的好孩子!”
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五个知青与大伯大娘亲如一家。真诚、淳朴、正直、善良、勤劳、坚强……这些劳动人民最优秀的品质,通过大伯大娘的一言一行,于不知不觉间注入了5个知青的血脉,使这些正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年轻人学到了许多在城里、在书上所学不到的东西,从而获得了难得的、受用终生的营养。
20年后,他们仍旧无法忘记在留村的日子,他们留下了真情的回报……
1978年年底,根据有关政策,5个知青先后返城进了工厂。尽管工作岗位不同,尽管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在留村的日子,没有忘记生命中那段宝贵的时光。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勤奋地工作,在生活中真诚地待人。今年已39岁的王海中是个很有抱负和勇于追求的人。他先后当过工人,搞过工艺设计、广告策划,平时还钻研文学、美术,发表过不少作品,最近还被录入《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书。去年,他曾自费参加了全国“长城杯”攀岩比赛,虽然没能获得好名次,但他在笔记中写道:“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其他几个人有的家庭发生过不幸,有的收入微薄、生活清贫,但经历过那段在留村的日子,他们抱定一个信念:始终乐观地面对生活,堂堂正正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工作。
1978年离开留村返城时,王海中就和谢海成、王立新、张成钢以及常来大娘家串门的另一个知青张友玉共同商量回城后如何照顾刘振生、肖桂兰两位老人的生活。最后,他们一致同意每人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两元钱,凑在一起送给两位老人,补贴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当时,人们收入普遍很低,他们宁可少吸几包烟,少吃几斤肉,每月按时把凑齐的钱派专人送给两位老人。每逢麦收等农忙季节,他们就一块回到留村帮助大伯干农活。每年春节,他们都要带上礼物骑自行车走几十里路,去看望两位老人。有时,他们还把自己的孩子也带来。时间长了,连他们的妻子都受到了感染,对他们的做法大力支持,甚至和丈夫一起把大娘接到城里住一段时间。他们这几个知青结婚时都把大娘专程接去参加婚礼,其中王立新的爱人生小孩时,因他娘有病,肖桂兰大娘特地赶到他家帮助操持了半个多月。在这十几年的来往中,5个知青的父母有时也随儿子前去看望两位老人,于是就出现了这样有趣的情景:儿子朝刘振生、肖桂兰夫妇叫“大伯大娘”,他们的父母也称两位老人为“大伯大娘”,一声声是那样亲切、自然,是那样满含深情。
在留村知青们住的房子门外长着一棵茶杯粗的香椿树。谢海成爱吃香椿,每到春天,他就爬上树去摘香椿芽。他们回城后,每年香椿发芽时,大娘就腌好一坛香椿托人捎给谢海成。每年夏天,大娘家种的西瓜、甜瓜成熟时都特意挑出一堆好瓜留下,等着5个知青来时给他们吃。有一年夏天碰巧这5个人都忙,没能来留村,那一大堆好西瓜全都放烂了,大伯大娘也没舍得吃。后来据乡亲们说,那些日子里,大娘经常手扶着门外那棵已长成碗口粗的香椿树等啊,等,那期待的眼神就像在盼望远方游子,谁见了都心疼。
8年前,刘振生、肖桂兰夫妇因年老力衰,被安排到孝敬乡敬老院。于是,看望老人的地点就由留村移到了敬老院。王海中、谢海成、王立新、张友玉他们每年至少仍要去一两次,从未间断。
天色晚了,王海中、谢海成和王立新走了,他们还会再来这里,年年如此。因为,这里有大伯、大娘和那么多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因为他们曾经从这片土地上获得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