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把目光投向攀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15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一瞥

  把目光投向攀西
本报记者梁小琴
1700多年前,诸葛亮南征讨伐孟获时曾经过这里渡金沙江去云南,史书上留下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记载。这位神机妙算的蜀国丞相没有料到,他脚下踩着的竟是一个聚宝盆。这个让国人自豪、外国人眼热的聚宝盆,就是堪与东非大裂谷媲美的攀西(攀枝花、西昌)。
攀西曾有过“南方丝绸之路”的辉煌。司马迁、忽必烈、马可·波罗等著名历史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本世纪30年代,又因长征途中著名的“彝海结盟”而被写进中华民族的奋进史。
20世纪30年代,地质学家常庆隆、殷学忠到攀西找矿,攀西的资源才被发现、认识。据专家测算,这里有铁矿100亿吨,钒钛磁铁矿57亿吨。还有占长江40%的水能资源、占全国10%的木材蓄积量。如此巨大的储量,众多的品种、集中的分布,中国罕见,世界少有。
1965年,邓小平实地考察攀枝花建设方案时,盛赞“这里得天独厚”。同年,在毛泽东主席的关心下,攀钢上马,拉开了攀西开发的序幕。
弹指一挥间,30年前仅有7户人家的荒村——攀枝花在峡谷中拔地而起,成为拥有冶金、煤炭、电力、矿山、交通等34个行业、90万人口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古城西昌因发射卫星而成为蜚声中外的航天城。
然而,与丰厚的资源相比,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资源的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的优势。攀西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全区还有10个国家贫困县,460万人口中1/4尚未脱贫。
丰富的资源亟需开发,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工业支撑,工业的发展需要能源、原料作后盾。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教授断言:攀西,是“未来工业社会的天府之国”。面对中国工业饥渴的目光,攀西的资源实在没有理由再沉睡。
攀枝花从不毛之地到工业重镇,仅用了30年,这不能不归功于资源的开发。上马一个钢厂而诞生了一个城市,并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攀西,随便找个人聊聊,都可以头头是道地讲攀西的资源、攀西的优势、攀西的前景,言语中的自豪与期盼让人感动。合理、全面、深入地开发攀西,已是上上下下的共识。近几年,江泽民、李鹏、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到这里调查研究,对攀西的开发十分关心与支持。目前,攀西已列入全国19片国土资源重点开发区域。
拥有近2亿人口的西南地区,目前年钢产量不足900万吨,许多品种需从外调进。就地建钢厂,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目前,攀西钢铁二基地各种前期工作已经展开,一座宏大的钢城将在攀西崛起。
大自然似乎早就为攀西的开发作好了准备。三月的攀西,桃花红,梨花白,麦苗绿,菜花黄,恍如置身于风光如画的川西坝子。公路上行进着满载各种蔬菜、水果的大卡车。这里是地球上同纬度唯一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主体而不受台风侵袭的区域。海拔高、纬度低,光照充足,有“北方的光明、南方的温度”的天然温室之称。贯穿攀西的安宁河平原,还有近400万亩荒地可供开发,是四川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烤烟基地,被誉为天府第二粮仓。这一切都为攀西开发提供了后勤保障。
传说,山环水绕的攀西曾是凤凰栖息之地,而凤凰非宝地不栖。那么,攀西这方山水,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攀西正在崛起,攀西必将腾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