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莫化民向农民学到了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2-17
第2版()
专栏:

莫化民向农民学到了什么
傅冬
华北农业机械总厂试制工场里的产品质量,最近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检验室架子上的废品却反而增多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检验员莫化民从废品架上拿起一个十字接头(收割机上的零件),指着键槽里的砂眼对我说:“以前像这样的十字接头,我就算它合格,现在它想随便出工厂的大门,可就办不到了。”这,就是废品较过去增多的原因。
莫化民在工厂干了近二十年,在旧社会里沾染了不少坏习气。解放后虽有改进,但总是关心生活问题的时候多,注意生产问题的时候少。谁买了个收音机,他总要去打听打听,谁的口袋上挂了支新钢笔也瞒不过他的眼。可是工厂大门口的“为农民弟兄制造物美价廉的新式农具而奋斗”的标语,虽然每个字都有一人高却不在他眼里,那个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个耍手艺的人,上级交给他的活,作得差不离就行了,管他什么农民不农民!就这样,许多不合格的机件,经过他手混出了工厂的大门。
去年五月底,工厂派他和其他几个同志到西北给几个新开办的农场装配收割机,同时收集农民对新农具的意见。他抱着到外面旅行一趟的心情出发了。到了青海大通县的农场,住了好些天,都没有机会和当地农民说句话。每天还是满天星星的时候,农民就上地里去了,夜里黑洞洞才摸回来。一天,下了场大雹子雨。他们看见农民在家,就跑去聊天。老乡一家人正焦急地瞅着门外的雹子唉声叹气,看见他们进来,忙让了坐说:“现在庄稼人还是靠天吃饭,一场雹子,就要减少几成收成。”说话中间,到了吃饭的时候,老乡打开锅,里面煮的一团糊糊。主人说:“光景虽然一年比一年好啦,可是人总得为将来打算。我们省吃俭用,想攒些钱买肥料、农具,多打粮食。今天不下地,我们就吃这糊糊,硬的留着到地里吃。”莫化民听了老乡的话,脸上有些发热,半天说不出话来。那一天晚上,他心里很别扭,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在家里吃八一粉还嫌黑,总想吃头等机器面;在厂里住房、用自来水都是公家花钱,有了个病痛,也是公家给治,还整天说这说那。看看老乡整天忙得不停气,生产还没个保险,一场雹子庄稼就毁了。粮食来得多么不容易呀!
收麦子的时候,莫化民到老乡地里去看过几趟。他拿老乡的镰刀试了试,镰刀柄短刀长,割了还不到两个钟头,他就累得背痛腿酸直不起腰来了。老乡说用这种镰刀一天最多只能割一亩地。莫化民从这里懂得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所以当农场决定用收割机割麦子的时候,他高兴极了。他想让老乡亲眼看一下机器生产的好处。用机器割麦子的消息,像风一样传出去了,那一天,太阳一露头,农场的地里就站满了人,许多人翻山越岭跑了几十里路赶来。当农场里的人坐在收割机的机座上驱着马,眨眼间割出一大片麦子时,看的人就喧嚷开了:“这家伙像理发的‘推子’一样,割的麦子又多又齐!”休息的时候,人们都拥到收割机旁,摸摸这,瞅瞅那,问一天能打多少粮食。机器第二次开动了,但走了几步忽然不动了,一检查,原来十字接头断了。换了一个,没走多久,又坏了。给参观的人泼了盆冷水,有的老乡说:“好家伙能多打庄稼,这道理我们懂了,可就是这家伙太不经用。”莫化民听了这话,羞得连头也抬不起来。
从西北回来后,他头一次发现在他宿舍外面不远的地方有个村庄,以前他天天骑自行车打那儿经过,可就从没注意过。一天吃过晚饭,他去串门。那家老乡叫杨贵春,一家子正在屋里忙着,有的搓麻绳,有的纳鞋底。杨家人看见工厂的人来了,忙往炕里让,接着又是烟又是茶,招待得挺热火。谈到庄稼的事,杨贵春高兴得说:“年景一年比一年好。年年缴公粮,总觉报不完国家的恩。国家有计划建设了,我们就要把粮食卖给国家。大伙算了算,一家人除吃、用外,还有八百斤余粮,就统统卖给合作社了。”他问老乡使新农具没有,对厂里造的农具有啥意见,老乡半天没说话。他明白老乡的冷淡态度是什么意思。在这个老乡家里,莫化民又上了一课。
从此以后,莫化民变了。以前,他检验产品的时候,随便看看就算了;现在检验的时候,凡是眼看不出的,他就拿精密的千分卡尺量,或拿图纸对。要在以前他还嫌它麻烦呢!他还常常到车间看工人作活,帮助工人避免了错误,少出了许多废品。
去年十二月调整工资,因莫化民前年已评过了,这次没给他调整。莫化民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对我说:“说心里话,这次,我思想上可一点也没波动,我觉得拿这么多工资,还有点害臊呢!我工作没做多少,钱可拿的不少。现在我在工作的时候,常常想起青海大通县那些农民的生活。怎么能让他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起来呢?我感到自己肩上有很重的担子。不给老乡制造便宜、结实的农具,让他们多打粮食,怎么配当工人阶级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