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江西省县级财政连续四年无赤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17
第1版(要闻)
专栏: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江西省县级财政连续四年无赤字
编者按:江西省县级财政连续四年无赤字的经验值得重视。他们从乡级经济抓起,寻找符合实际、确能生财的路子;紧把财政收支“总开关”,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预算不打赤字的原则;精简会议,节约开支,提倡过紧日子。这些做法,应引起各省、市、自治区财政长年有赤字的县的领导同志的思索。 
本报南昌4月16日电记者余清楚报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江西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指导思想,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着力发展县乡经济,全省财政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1994年财政收入达88亿元,比1991年将近翻了一番。1991年至1994年,全省县(市、区)级财政连续4年无赤字,基本实现了农业增产,工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四增”目标,走出了一条内陆贫困省份发展经济、当家理财的新路子。
近年来,江西省始终把发展县乡经济作为财政收入的新的增长点。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直把财政收支作为经济工作的“总开关”,咬定不放,要求县乡领导干部从本地实际出发,发展“三高”农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把强农、兴工、活农与富民、富乡、富县统一起来。老区贫困县永新县实施“桑蚕富民、丝绸兴县”的蚕桑工程,短短几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1.7倍,财政收入增长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宜丰县大力发展乡级经济,实现财政收入乡乡突破百万元。目前,全省财政收入超亿元县就达19个,超4000万元县有59个;超100万元乡镇达716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9%。
80年代中期,江西财力薄弱,相当一部分县市出现财政赤字。从1989年开始,江西省致力于财政体制改革,严格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强预算管理,不搞赤字财政。对财政收入大县,放水养鱼,培植新财源。对财政贫困县,省财政纵向调节,根据实际困难,在年初一次性补助借款,适当扶助,如果出现赤字,上级财政一律不补,调度资金不借,自己负责,自行消化。这种“补盈不补亏,补头不补尾”的办法奖惩分明。波阳县、余干县等4个县不仅消灭了赤字,而且消化了历年部分赤字,成为财政收入结余县。
江西省在增强县乡财政“造血”功能的同时,严格控制支出,防止财政无谓“失血”。近年来,江西大量精简会议和文件,节约办公经费开支,全省行政管理费用人均支出在全国是较低的省份之一。省里新出台的增收措施大部分留给县乡,增加的价格补贴支出部分由省财政负担。与此同时,这个省相继取消了酒精、小化肥、小钢铁等项补贴,放开商品价格,仅此一项,每年减支达3000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