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求富”的升华——山西海鑫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仓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18
第2版(经济)
专栏:

  “求富”的升华
——山西海鑫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仓二三事
张岸涛张运
1993年,山西闻喜县东镇镇川口村农民李海仓,在村里一块200亩地块上投下了7500万元资金。
他播种的是什么?是高耸的烟囱、庞大的高炉,以及让黄土地上人们感到陌生的巨大招牌:海鑫钢铁有限公司。
从此,李海仓完成了事业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从一个求富的农民,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现在,李海仓管理的是一个年产20万吨优质焦、16万吨精煤、15万吨生铁;年工业产值2.5亿元,利税3500万元的集团化公司。仅仅八年时间,公司已拥有1.2亿元固定资产,1989年至今,已累计上交税利4567万元,占闻喜县财政收入的近25%;1993、1994年连续两年固定资产、产值、利税三项增长速度均居全省乡镇企业系统第一名。省政协委员、省劳模、全国乡镇企业家等荣誉和头衔接踵而至。
致富欲望引导他走出家门
高中毕业,李海仓回到“岭上是荒地,岭下是碱滩”的村里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太穷,强烈的求富欲望使他下决心要领着村里的人干点事。从办油坊开始,李海仓走出了家门。小钱虽能挣些,但终究难改变家乡现状。
摔打中他逐步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优势,山西的优势在煤。1987年,他领办起一个合股经营的洗煤焦化厂,从此开始了日新月异的事业。
借用外力尽显经营本领
当年办焦化厂,一次性投资要40万元,这并不多,可李海仓拿不出,川口村也拿不出。贷款,谁愿为一个农民担保?李海仓找到了办法,和县白水泥厂联办。一座规模虽小但像模像样的企业就这样办成了。后来,又与运城车务段、三门峡车务段、洛阳铁路分局三单位联手,使小厂变成为“三铁焦化总厂”。紧接着他又与湖南、河南、上海三个省市的冶金部门携手,三铁焦化总厂又变成了山西海鑫钢铁有限公司。短短的7年时间,几乎是一年一大变,连年往上翻。
一些单位为什么愿意和李海仓合作?李海仓有三句话,叫让利于外,实事求是,以诚待人。比如,开始的联营单位,投资比例仅占30%,而分配额却占60%;后来的几个联营单位,投资占22%,利润分配额却占42%。所有的合作者,李海仓都真诚相待。有人说李海仓太傻,而这正是李海仓的精明之处。不然,在这样一个贫瘠地区怎么能够出现一座拥有1.2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型企业呢?由于李海仓的坦诚让利,7年多来,企业先后从外省市引进资金6500万元,有的联营单位干脆把自己的应分利润投入企业让其再发展。
重视技术人才气度不凡
随着投入增加,海鑫的设备日益趋向现代化。1993年下半年投入8400万元,兴建了两座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炼铁高炉。然而,企业愈现代化,对人才的要求愈高、愈严格。
怎么解决?李海仓提出了“三靠”方针:高级人才靠聘请,中级人才靠培训,一般人才靠自学。企业先后聘请了12名高级工程师、3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驻厂负责工艺操作和岗位培训工作;投资60多万元、从武汉钢铁学院等单位聘请教授、讲师等30多人次,分三批给培训技术骨干210多名。企业利用技术夜校这块阵地,由长驻的技术人员轮流执教,对职工分期分批进行轮训,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此外,还选送了一批青年职工到各类高校进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