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海城:重塑新格局——海城市经济社会综合改革的经验与作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15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海城:重塑新格局
——海城市经济社会综合改革的经验与作法
万福民
1984年,辽宁省海城市被列为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自此,海城市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比较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综合改革,逐步建立了区域经济运行的新的机制;二是面向市场,构建了区域经济的新的格局。通过扩大财权、放权让利、调整结构、培育市场等一系列的综合改革,海城市成为东北三省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一个县级单位。本报特将他们改革试点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供各地参考。——编者
                 
1984年,辽宁省海城市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这一年海城被列为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揭开了海城发展历史的新纪元。经过10余年改革,海城奠定了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并使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到1995年末,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与1983年相比,全部实现了连续翻番:社会总产值达275亿元,翻了4番多;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6亿元,翻了3番多;国内生产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翻了近4番;财政收入达到3.41亿元,翻了3番多。连续4年被评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先进市”,连续三届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综合改革,建立区域经济运行新机制
1983年以来,海城市以放权、让利、开发、搞活为内容,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加速发展这个主题,通过递次推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相关的配套改革,将整个经济逐步推向市场,初步形成了适合本地特点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扩大财权,调动县、乡、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海城市从1984年开始改革财政体制,县级财政实行以“自收自支、自求平衡”为主要特点的四轮财政包干,对乡镇实行了“核定基数,收支挂钩,大头留乡”的“藏富于乡、放水养鱼”的政策。通过财政包干,海城不仅甩掉了改革前3年依靠国家财政补贴150多万元的补贴县帽子,1987年以来还累计向国家上缴近2亿元税金。
放权让利,逐步理顺县、乡、村的关系。按照“县事县办、乡事乡办、村事村办”的原则,严格实行分级管理,使县、乡、村在组织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中分工包责、三级办事、各司其职、利益驱动。海城最早在乡镇设置了财政所、工商所、税务所和乡金库的“三所一库”体制,向乡镇下放了财政管理、工商管理、税收调节、机构设置和干部管理等项权力,对8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赋予了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从而为乡镇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强、自主、自立提供了重要保证。
调整结构,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经济的格局,并迈出多渠道发展的步伐。综合改革之初,海城市就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国家、集体、联合体、个体四个层次一齐上,工商建运服、农林牧副渔十个轮子齐转”的全面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为县乡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除国家限制的重要生产资料和商品外,凡国营集体企业可以经销的商品,个体私营企业都可以生产和经营,并可以承包、租赁、购买国营和集体小型企业,带动了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已成为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海城社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占76.8%,个体私营经济占23.2%。
培育市场,强化市场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海城市按照“一乡一集、兴一集、富一乡、带一片”的思路,坚持以商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小城镇为载体,不断发育城乡集贸市场,现已形成“类型多样、城乡联网、功能齐备、辐射面广、凝聚力强”的城乡市场体系。目前,全市各类集贸市场已发展到90处,其中专业市场39处,1995年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130亿元。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海城市从真正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建行率先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按照资金存量合理增加信贷资金,保证多存多贷、支持企业发展。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近年来,海城市始终坚持“小政府大服务”、“小机构大社会”的方向,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遵循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把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权,包括企业干部和管理人员的聘用任免权等项权力还给企业。遵循政事分开的原则,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包括一般商品的价格调节、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职能推向市场,实现了政府职能以管理型为主向以服务型为主的方向转变。
按照“精简、统一、功能”的要求,完善政府机构。1985年海城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将业务相近、职能重叠的主管部门合并成委,形成了八委九局、委虚科(局)实的机构设置。在裁减合并职能交叉、业务相近部门的同时,将涉工、涉商的经济技术主管部门成建制转变为经济实体,对一部分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退出政府序列,实行企业化管理。与此同时,还稳妥进行了镇级政府机构改革,对镇级机构不强调党政分开,不搞上下对口和一事一职,在不突破市里规定的编制总额前提下,允许各镇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并使乡镇经联委全部成建制退出政府行政序列,组建成工贸企业总公司,成为经济实体。目前,市级党政机构已由原来的74个减少到37个,各镇区按规定编制设置机构已全部到位。    面向市场,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
综合体制改革10余年里,海城市立足本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以区域经济格局的全面形成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依据资源优势,确立“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的路子。综合体制改革之前,海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蕴藏的丰富物质资源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海城市在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稳妥推进了以实行股份合作制、“四荒”使用权拍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加速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促进耕地、果园等基本生产资料向种田能手集中,走规模经营之路。市委、市政府纵观全局,依据地区资源优势,科学地提出了大力引导和发展东部矿产、菌果蚕,中部轻纺化机电,西部粮油土畜产的“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提出后,立即得到全市广大群众认可和响应,庭院经济开始向大地延伸,家庭经济向社会扩展,很快在全市出现了优质米、冬淡季菜等15大商品生产基地,创办了农业、畜牧业等各类“两高一优”农业开发区200多个,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依据市场优势,确立“五点一片”发展战略,走流通带动生产、生产促进流通的路子。为使海城独有的市场优势发挥神奇的作用,海城市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西柳服装市场为中心,以感王鲜细菜、南台革制品、鸡蛋和牛庄粮食市场为基点,以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沿沈大高速公路创办经济贸易区,进一步搞活城乡商品生产流通的“五点一片”发展战略。“五点一片”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一年,“五点”就已成“片”,并迅速形成了围绕市场办企业的热潮。到1994年末,全市围绕西柳服装、南台箱包等市场办起的餐饮服务业企业近1000家,工业企业2000余家。
发挥区位优势,确定“九区一带”发展战略,走外向型经济牵引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海城市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经济发展的目光瞄准了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创办了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腾鳌特区和西柳、大屯等7个小区,提出了以市区为中心、以沈大高速公路和中长铁路两侧为开放带,以“九区”为前沿和“窗口”的全方位、多元化的“九区一带”经济发展战略。“九区一带”战略实施三年来,取得了明显效果,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腾鳌特区已升格为省级开发区,“九区”同国内外客商签订项目310项,引进资金30亿元。“九区一带”发展战略的作用表现在:一是促进了区域经济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目前已引进外资项目21个,吸引外资1.72亿美元。二是实现了与国内经济大融合。“九区一带”战略实施之后,“九区”已同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的500多家大中型企业,10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三是带动全市经济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全市有1个镇社会总收入40亿元;3个镇超20亿元;10个镇超10亿元;16个村超亿元,1个村超5亿元。
发挥城乡优势,走加速推进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子。海城市被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县之后,提出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思路,把加强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任务来抓,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小城镇为基点的农村城镇群体,推进了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全市已形成集贸、工贸、工矿等五种类型城镇。(附图片)
压题照片:正在建设中的开发区
 下图:全国第四大服装交易市场——海城西柳服装市场 侯文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