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软工厂”为制造业带来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18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软工厂”为制造业带来希望
罗春华
在寻求新的自动化生产模式中,高科技“软工厂”(数字化工厂)在美国应运而生。它在建筑设备、汽车、个人电脑、机床工业、电子寻呼等制造行业崛起,一改过去单纯追求高度自动化的作法,以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为主体,使机器人在生产线中处于辅佐地位而工人再次成为生产中的主力军。借助于软工厂的兴起,近10年来,颇不景气的美国制造业呈现出了复兴势头。
10年前,美国发明了“灵活制造系统”(FMS),每个系统造价2500万美元,包括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机器人以及遥控的车辆,但高度自动化的实际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正如一家软工厂的副总裁所说:“过度的自动化反而延长了时间”,机器人在装配线上的操作往往过于机械、笨拙而令工厂头痛。同灵活制造系统相反,软工厂把庞大的自动化系统分解成许多个易于管理的细胞,小得多的机器群,机器人只在生产中担当它们具有优势的工作,如笨重、重复的劳动,装配线上的工作则由工人完成,遍布全厂的计算机网络帮助工人进行工作。
实践证明,工人在软件网络辅助下工作,比利用机器人取得了更高的成本效益。实施软生产后,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生产一台机车的时间从过去的2年缩短到半年,其产量也在2年间增加了3倍。
软生产赋予工厂前所未有的灵活性,这为美国的制造商在销售时间和按客户要求定做产品的能力方面创造了优势。软工厂可以按顾客要求设计定制某一产品,而生产速度和批量生产则无二致。以摩托罗拉公司为例,它在接到客户订单80分钟后即可生产出客户要求的寻呼机。从更深意义上来讲,软工厂引起了工业生产组织的变化。就其内部而言,工厂的生产被分解成较小的单位,它灵活易于操作。工人分别成立目标小组,这样更益于管理和消除官僚习气;产品设计师、程序开发师、计算机专家和自动化工程师集中在一个实验室中工作,开发、生产各个环节一气呵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传统的工厂间的界限被打破,生产者、供应者、消费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并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前店后厂”的情况。
软工厂的兴起,刺激了制造业的复兴。辅之以美国经济情况好转和美元汇率疲软等因素,制造业生产增长率去年高达4.9%,近10年来第一次超过了德国和日本,重居世界领先地位。
软工厂的兴起,稳定和增加了美国生产工人的就业,仅1994年,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就增加了21.4万。制造业企业家们乐观地预计,在今后5年内,就业机会可能增加到200万个。
当然,美国制造业要靠软工厂全面复兴尚面临不少困难,比如资金投入不足,美国著名的履带式拖拉机制造商卡特匹勒公司更新自动生产模式就耗资达18亿美元之巨。这种巨额投资使许多制造商不能应变自如。熟练技术工人缺乏,软工厂招不到所需的技术工人,扩展业务的计划就会搁浅。
看来,软工厂可望带动制造业的复兴,但制造业要全面复兴,路程还很漫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