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节日的礼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18
第10版(文化评论)
专栏:

  节日的礼赞
伊洛
当王怀让不假思索地把他的第17本诗集定名为《王怀让抒情诗300首》时,他或许没有意识到,在他潜意识里正结着一个辉煌的结。正是由于这挥之不去的心灵之结,我们才在这本诗集的自序里找到了令人眼热心热的文字:“我忽然想起了1300余年前的一个人,他也是一个诗人,当他在这个季节到农村走了一遭之后,曾经发出过振聋发聩的震动了当时也穿越历史震动到今天的永远不朽的诗的感慨。诗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不能忘’,这掷地有声的三个字,三个诗的字和三个字的诗,说得何等地好啊。因此我想,给予的前提是不能忘记——要给予大地,首先要不忘大地;要给予人民,首先要不忘人民。我的诗啊,还是从永不忘记起步吧。”
这是他对诗的理解,这是他的诗的宣言。这也是他的那个辉煌之结的全部谜底——把诗奉献给人民。
在“母亲节”里我们这样看到了“母亲”:“你走上天安门城楼/是为了高呼人民万岁,/把握历史的人民/才让你在史册中永放光辉;/你走上天安门城楼/是为了高呼人民万岁,/主宰世界的人民/才让你在世界上万古永垂……”(《人民万岁》)。
在“劳动节”里我们这样体验着“劳动”:“雨+雪+风+霜=你的脊梁/歌+舞+诗+画=高速公路的路面/∵雨+雪+风+霜=歌+舞+诗+画/∴你的脊梁=高速公路的路面”(《路是怎样筑成的》)。
在“诗歌节”里我们这样理解着“诗歌”:“谢谢天——/天上的太阳,/给我以明亮的思想;/谢谢地——/地上的土壤,/给我以阔大的手掌。/我于是用思想指挥手掌,/用手掌握起笔,/写下了属于黄帝后裔的、/属于黄山的骨架的、/属于黄河的血肉的、/属于黄皮肤的颜色的诗行……”
还有泼水节,还有音乐节,还有……
把诗奉献给人民,做一名人民的诗人,就使他的诗作具有了铮铮作响的质地和辽阔驰骋的天地。收入这本集子中的长诗《我们光荣的名字:河南人》,甫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反响。上自省委领导,下自工人农民,还有来自海外的留学生都很喜爱这首描绘河南人风采的长诗,他们或批示或打电话写信,对诗人创作上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建国45周年之际,这首诗又被成千上万的群众上百次地朗诵,在中州大地不胫而走,掀起了一浪又一浪诗的春潮。
作为一个在60年代就因创造了“赶五句”体诗而名播神州的著名诗人,王怀让的成功,使我们在欣喜之余,还感受到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温暖,当然,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贯通上,这部诗集中还是可以找到个体生命或历史意识的很明显的过渡桥梁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的人民性就是诗的史诗性。《王怀让抒情诗300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之一就是,我们的人民并不是不需要诗歌,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不需要史诗。每一个置身于改革开放洪流中的诗人,都必须和祖国和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创造出美丽壮阔的史诗,回应时代和人民对诗人的召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