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重视“空中大舞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19
第12版(副刊)
专栏:

  重视“空中大舞台”
刘习良
振兴民族戏曲艺术,是全社会的事,广播电视系统责无旁贷。广播电视是一个“空中大舞台”,希望戏曲界的朋友们在关注剧场舞台的同时,也对这个“空中大舞台”给予应有的重视。
作为戏曲“空中大舞台”的广播电视具有什么值得注意的特点呢?
首先是它的群众性。
在50年代,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艺术大师的表演艺术达于炉火纯青的时期,的确有不少观众是直接从京剧舞台上观赏到他们的精彩表演的,但是更多的人还是从收音机、小喇叭以及唱片上聆听到他们的美妙唱腔和道白。当时,电视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来得及显示它在传播戏曲艺术中的强大作用。
进入80年代,我国广播事业在继续发展,我国电视更是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90年代开始,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长足进步,在我国发展也很迅猛。目前,全国共有1000多家无线广播电台、900多座无线电视台和900多座有线电视台,这就等于为戏曲界提供了3000多座大大小小的“空中舞台”。由于全国覆盖网的建成,全国82%以上的人口可以看到电视,76%以上的人口可以听到广播。
最近,纪念梅周百年诞辰的开幕式及晚会,现场观众不过一两千人,而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现场直播的收视率,在北京地区达到19.6%,在全国达到15.7%。按照通常的抽样调查的计算方法,这个收视率,就意味着当天晚上有1亿多人收看了这个节目。
其次是它的持久性。
大家都知道,音像制品的一大功能就是记录、保存精彩的舞台演出,并且可以反复播放,还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供后来人欣赏。
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属的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单位都录制过前辈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唱段,折子戏或整出戏,其中一些珍贵的戏曲音像资料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目前,广播电影电视部正在筹建中国音像资料馆,计划以先进的录音录像技术,包括激光技术和数码技术把这批宝贵的资料长期保存下来。
第三是它的多功能。
广播电视具有传播信息、宣传教育、传播知识、提供服务、提供娱乐等多种功能。在传播戏曲艺术方面,同样可以综合利用这一特点。
这里,我想突出地强调两条:一是希望戏曲界的朋友们特别重视利用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设立的介绍中国戏曲的专栏节目。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同行们都知道,为哪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开设专栏,就等于为这项活动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空中大舞台,保证了一批相对固定的收听收视群,因此对于传播这项活动是十分有利的。
二是希望戏曲界的朋友们协助我们创作、制作出具有浓厚的电视特色的戏曲节目。电视是一种传播载体,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自从电视问世以来,它从不满足死板地传递,实际上也不可能仅仅是机械式地工作。即使在现场直播节目里,有经验的电视导演也会灵活地运用镜头,创造性地突出某些戏曲因素,舍弃某些细节。戏曲电视化是一个正在探索的大课题,一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例如实景与虚拟表演手法的结合;另一方面它确实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通俗歌曲、流行音乐以及港台歌曲对我国的传统艺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广播电台、电视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广播电视系统已经和正在纠正这种趋风媚俗的不良倾向。
中国戏曲共有300多个剧种,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历来是主流文化的一支劲旅。中国戏曲的听众观众主要是农民和城市居民,也正是广播电视的重要服务对象。广播电视重视中国戏曲的传播,可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则可以为振兴戏曲出一把力,二则可以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因此,希望戏曲界的朋友们和我们通力合作、携手并进。(附图片)
空政话剧团和中央电视台摄制的7集电视剧《追日部落》以空军某部雷达连发现苦聪人“原始部落”并帮助他们走出山林的真实事迹为创作素材,谱写了一曲壮美之歌。(亚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