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4阅读
  • 0回复

“金殿”之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金殿”之光
伊启皓
一位旅居异国多年的游子,60年代末回到了祖国,本可凭外交部的介绍信得到一份舒适的工作,却把介绍信悄悄地放在衣袋里,毅然来到尚未开发、闭塞落后的闽北武夷山市。
20多年来,岁月刻在了他的额上,雪白的华发在讲述着他内心深处的“金殿”之光:为改变山区落后的教育状况,呕心沥血,人生无悔。他就是80岁高龄的归侨,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郑金殿同志。
人们还记得,70年代初,武夷山市华侨中学创办,郑金殿既是校长又是教员。乡村破庙里,雨天学生们个个戴着斗笠,年届50的郑金殿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拿着潮湿的粉笔一丝不苟地授课。当时,很多学校都停课,可华侨中学没有停过一节课,没有一位学生逃过学或辍学。
郑金殿用无私的奉献与辛劳的耕作,筑就了理想的“金殿”:桃李满天下,学子多成才。“郑老师,你终身孜孜不倦,不为名,不为利,只求奉献的高尚品质,一直是我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中国科学院真菌研究所主任庄剑云来信这样说。每当郑老读到这些学生的来信时,心中就有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80年代末,郑金殿退休了,学生黄宝仰从新加坡寄来一封报恩信,愿为他在深圳等地购置房产,让他安度晚年。已退休了的郑金殿还想着自己一生钟爱的教育事业,于是黄宝仰按老师的心愿将这笔购房款捐出来买了教学仪器,并另加2万元港币交给郑老作奖学金,解决山区子弟上学难的问题。
此后的十多年里,郑老共收到海外弟子30多万人民币的捐款及大量昂贵的教学仪器,利用这些捐款,他先后在三市一县设立6项奖学基金,使一大批贫困学生能够走进学堂,走近那照亮灵魂的知识之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