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莫斯科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2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莫斯科一瞥
郭天禄
有人说莫斯科在沉沦,有人说这座名城正经受阵痛。不管怎么评论,莫斯科确实在变。然而,变化中的莫斯科人并没有完全丢掉自己的传统。
    地铁里的年轻人
莫斯科的地铁四通八达、壮观而便捷。棕红色的花岗岩石柱在灯光下给人一肃穆庄重之感。但是,这个莫斯科人引以为豪的巨型工程如今也露出衰微破败的征兆,一是比过去脏乱,二是偷抢频仍。
通向站台的坡式电梯很长。大胆开放的伴侣们在电梯上竟也旁若无人地接吻拥抱,也有人利用短暂的片刻翻阅报纸。我身后站着一位身穿牛仔服的年轻人,随着列车的晃动不时调整着阅读角度。不懂俄语的我用英语问这位年轻人,“到克里姆林宫还有几站下车?”“我也去那儿,请跟我一块下车。”青年人头也不抬地答道。
走下列车,我们犯难了,不知哪条出口通往克里姆林宫。青年人看到我们的窘境,走上前主动带我们出站。我心里直犯嘀咕,莫不是为要钱吧。听说外国人在莫斯科遭敲诈的事多不胜数。出站后,青年人指出我们要去的方向,告诉必须走过街通道,然后又匆匆转身再下地铁向别的出口走去。望着淹没在人流中的青年人的身影,我们面面相觑。不知谁说了一句“莫斯科的雷锋”,引起大家一番感慨。
    看芭蕾“天鹅湖”
莫斯科的芭蕾舞团享誉世界,虽不少名角奔西方,演出水平仍是世界一流的,依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莫斯科人。
在莫斯科停留期间,我们观看了在克里姆林宫礼堂上演的“天鹅湖”。门票不算贵,前区要7000卢布(约合当时的2.5美元),后区票2000卢布。如临时购买,黑市一张票5美元。
礼堂坐落在克里姆林宫院内,经安检方可进入。剧场内装饰典雅,音响、照明、座椅都是一流的。进入剧场的成年男子多数西服革履、衣冠楚楚,女士虽非珠光宝气,但也打扮颇为得体,充分体现了莫斯科人尊重艺术、厚爱艺术的传统。
大幕开启,场内顿时肃静。男女主角每跳完一支独舞,观众立即报以掌声,而且总有一人高呼“布拉乌”。我问邻座,缘何不用俄语“哈勒硕”而用法语“布拉乌”。答曰:19世纪末法语在俄国非常流行,达官显贵往往以讲法语为荣,这种风气自然就带入了剧场。整个演出中没有人随意走动,更不消说吃东西扔纸屑或狂呼乱叫。尤其令人惊异的是那些孩子们,看得亦是如痴如醉。我前排的两个七八岁左右的男孩自始至终安然端坐,演出结束后跑向舞台向女主角献上一束鲜花。望着眼前的情景,我们这些芭蕾外行们也深受感染,为演员们感到庆幸,因为他们有真正的知音,尤其有从小在崇尚艺术的氛围中熏陶成长的小知音群。
  列宁山观景台
莫斯科近郊有一片高地,名曰列宁山。高地上有一长约百米宽十多米的平台,人称观景台。站在此处眺望,莫斯科全城尽收眼底。
昔日观景台是恋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新婚夫妇也往往从这里走向新生活,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留下珍贵的婚照。今日此地依然是新婚夫妇举行婚礼的地方,但商风也吹到了这片干净的圣土。众多商摊一字排开,出售着各种纪念品。平台外侧停靠着许多大型旅游车,马戏团的马匹也被牵来招徕生意。
现在年轻人的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然后来观景台留影。我问一对新人婚礼要花费多少,新郎挺干脆地回答百万卢布吧。据了解,多数人的婚事都需父母资助。
节假日之后观景台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偶见老年夫妇伫立此地久久不去,是缅怀往昔幸福时光,还是回忆那难忘的岁月?
站在观景台上,心中一阵感慨油然而生,这片诞生世界巨人的国土,这片涌现过文坛巨匠、艺苑大师、科技泰斗的热土,这片多少年一直吸引世人的地方,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