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企业冗员多,减员是为了让企业活起来,上海灯芯绒总厂把消肿减员与发展相结合,企业在减员同时还考虑被减下来的人如何安排使用——再造就业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5
第2版(经济)
专栏: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

  企业冗员多,减员是为了让企业活起来,上海灯芯绒总厂把消肿减员与发展相结合,企业在减员同时还考虑被减下来的人如何安排使用——
再造就业途径
尚莲
上海灯芯绒总厂已有65年历史,也有过辉煌的一页,灯芯绒产品曾是纺织业出口创汇的“拳头”。但多年来,技术改造严重落后,人员过多,债务过重,企业陷入了困境。截至1993年底,累计亏损1541万元。
在重重困难面前,全厂职工没有气馁。通过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加强内部管理,逐步走出了困境。
  以产定员人员分流
人员过多是上海灯芯绒总厂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该厂原有职工4183人,而近年来,实际生产规模只需要1500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富余人员,怎么办?为了搞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为了消肿减员,厂部决定采取“以产定员”。即根据月产量水平定员,为此,厂部制订了“三先三后”的方针,即“先干部后工人,先科室后车间,先二、三线后一线”,使广大职工真正认识到这次“以产定员”的措施是动真格的。通过“以产定员”,大批冗员下岗,全厂在职职工已从3年前的4183名减到2315名,减幅达44.7%。
在“以产定员”的基础上,该厂又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促进劳动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本来要三个班做的活,现在只需两个班就能做到,而且产品的一等品率提高了6%,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近二倍。于是,第一线职工的收入不断提高,大家看到了企业的希望。
    分批突围大办三产 为了积极安置富余人员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厂部紧紧抓住了“经营”这个环节,先后办起了22个三产公司,把原来厂部一方的积极性变为多方的积极性。对这些三产公司,先由厂部拨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注册资金。然后,每年将利润全额返回给厂部,厂部在扣除其按利润承包基数上交的部分后,将多余的部分作为总厂对子公司新的投入,增加资本金,生意越做越大。如良丰贸易公司,开始总厂投入10万元注册资金,他们积极性十分高涨,走南闯北,通过努力,生意越做越活,积累越来越多,去年销售额就高达4050万元,在安置22名职工的同时还上交给厂部利润71万元,形成良性循环。
经过几年的运转,22个三产公司,不但为总厂安置了400名职工,而且通过广泛开拓经营渠道,同全国各地的纺织品公司取得了联系,建立了经销网络。1993年销售收入达到9600万元,创利润164万元。1994年销售收入1.23亿元,创利润近2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销售人才,为厂部下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下了一定基础。
  划小核算单位减轻总厂负担
在扩大三产的同时,为了使总厂的负担减到最低限度,1993年初,该厂又将印染生产从总厂单列出来,成为独立法人。单列的上海绒布厂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使计划与生产衔接,接单与经营连体,从而使企业的接单、计划、生产、销售这条龙活了起来,资金周转时间也大为缩短,从104天缩短到45天,经过一年半运转,不但养活了730名职工,而且累计利润786.6万元。1993年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总产量比1992年增长45.13%,外销出口率增长7.61%,内销正品率增长4.09%。
    易地生产三船齐发
上海灯芯绒总厂三废污染比较严重,在市区发展比较困难。为此,他们进行房产置换,把原来在市区唐山路的4万多平方米占地置换后的得益资金1.62亿元,用于在浦东新区王港乡建立印染分厂。
易地生产后,为下岗的职工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为此,他们精心安排,做到“三船齐发”:
第一是自己的船。在浦东王港建立印染分厂,作为生产大本营,生产外销灯芯绒产品,月产水平保持在150万米左右,确保20万元纯利润。
第二是合作的船。将易地多余的设备租赁给张家港、常熟、高邮、射阳等7个地方的合作厂,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第三是借他人的船。利用客户渠道,接单外发到全国16个加工点,产品打该厂商标,该厂派技术人员跟单,扩散该厂产品的生产和技术咨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