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城里人下乡显身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5
第4版(要闻)
专栏:

  城里人下乡显身手
本报记者杜若原
离钱场镇一公里的荒坡上,兀地建起一个颇具规模的养猪场。这是湖北省京山县去冬今春人们议论颇多的新鲜事。每天从这里经过的农民发现,一个戴眼镜的人,成天在坡上忙碌,他们眼见着杂草被铲除,山包被整平,崭新的猪舍一栋栋竖起来……
蒋晓祥携资一百万元,从武汉来到京山办养猪场,令许多人感到意外。他是武汉一家私营服装厂的老板,曾几次筹划创立自己的“名牌”服装或从事其他的开发,都因为实力不够未能如愿。当他转移投资方向后,他的劣势立即成了优势:京山人热情地接纳了蒋晓祥,不仅优惠提供土地,还为他筹措了上百万元流动资金。
于梅,这个离厂待业的城市女工,如今在市郊田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九九二年底,于梅从武汉市客车厂下岗,心中很是烦恼。一九九三年,她横下一条心,来到郊区租地经营种养业。她既种菜又养鸡,一年纯收入五万元;去年,她又养了一百多头猪。对亦城亦乡的生活,她很满意,索性在鸡场旁盖起三间平房,每逢周末,便将丈夫、小孩从市里接过来。
于梅说,她是从“菜篮子”中察觉到种养业的大有可为。
城里人的经营意识、文化知识以及与社会的联系,是他们从事种养业的有利条件。东风汽车公司一位职工,辞职承包郊区几十亩水面,运用科学养鱼获得丰收,而他的水产品大多销进了东汽公司。
在嘉鱼县,记者看到了城里人向农村投资的另一种方式。很多城镇人想下海,既怕“翻船”,又不愿离岗,便将手中的钱聚起来,合伙参与承包开发。据介绍,全县有上千个城镇居民向种养业投入了约五百万元资金。
耐人寻味的是,二十五年前,蒋晓祥初中没读完就去京山钱场镇当了“知青”,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渴望离开农村;今天,他却满怀希望奔向这片土地。无疑,对蒋晓祥和许多把眼光投向农田开发的城里人来说,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