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强大推动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第一把手抓好第一生产力

  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强大推动作用
中共南京市委书记顾浩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其他生产力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巨大作用。从我们南京经济建设的实践来看,完全证实了这一论断的科学性。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南京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年增长幅度都在14%以上,工业生产连续三年增长20%以上,实现了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为什么这几年能够做到不同以往的持续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从我市科技力量雄厚的独特优势出发,从1992年开始实施了“科技兴市”的发展战略,使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突出“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率先增强科技意识,亲自组织制定推动科技进步的重大举措,亲自协调科技经济结合的重大问题,亲自检查、督促科技进步的具体实施。实践证明,“第一把手”抓不抓,对于“科技兴市”战略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是关键的一环。
二是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是科技成果融入生产领域、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主要渠道。几年来,全市技改投入明显加大,仅全民技改投入就达75.9亿元,极大地提高了科学技术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特别是围绕优势产业集中进行的技改投入,使其更好地发挥了对全市经济的牵动作用。
三是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南京每年都有10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问世,如果按30%转化率、每项成果平均产生200万元效益计算,则每年全市能新增5—6亿元的效益,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几年来,我们立足于成果转化新机制,建立了城市与乡村呼应、专业与综合并存、临时与常设互补的技术市场网络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通过市场迅速转化。我们组织实施了“双百工程”,即年利税超百万元的100项科研生产联合项目,安排有实力的企业对市场前景好、见效快、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组织生产,实现产业化;开展了“千所百村、百校千厂”活动,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乡村、企业在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基础上合作开发。由政府部门、大企业与南京大学联合建立了“南京科研与产业发展协同中心”,探索“官、产、学”融为一体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四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南京云集着全省75%以上的高科技人才,有114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得天独厚。我们始终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为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点给予全面支持。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基础开发1.5平方公里,目前进区企业已达654家,共投资26亿多元,年产值已达32亿元。市区长达4公里的“科技一条街”,汇集了106家高科技企业,已成为高科技产品的集散地。实施各级“火炬计划”项目117项,共新增产值60亿元。
五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几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和一批企事业单位先后制定一系列奖励政策,吸引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对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振兴南京、造福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技功臣,由政府每年进行一次重奖。此举吸引了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形成了重奖几名、激励一批、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政府还每年组织评选一批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和十大杰出科技之星,不断壮大科技精英队伍。为吸引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走出高校深院,我们出台了数十项政策措施,逐步加大对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目前各种类型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已发展到1300多家。
这几年“科技兴市”的稳步实施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大大加深了对“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今天,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要想获得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切实把经济工作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最近,我市制定了《南京市科技进步条例》,并将1995年定为“南京科技年”,目的就是要在本世纪最后几年里力争做到科学技术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使“第一生产力”对南京经济再上新台阶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