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5
第9版(理论)
专栏: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周溯源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心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鼓舞、激励着人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而前仆后继、奋斗不息。一部中华民族史,也正是一部爱国主义发展史。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彼此交相辉映,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魅力。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抵御外侮保卫祖国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热爱和平,自尊自强,不屈服任何外来压力,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时,便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御侮,共赴国难,誓死保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在广袤的神州大地,埋葬着无数为国捐躯的民族英灵。他们大多是普通的无名战士,但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则流传史册,光照古今。诸如,写下了《离骚》、《九歌》,投江殉国的诗人屈原,抗击匈奴、屡立战功的西汉名将霍去病,“尽忠报国”、英勇抗敌的宋代大将岳飞,“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奋战10年肃清倭患的明代将领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主持了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等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103乡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围歼英军,狠狠打击了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英雄气概。在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管带的致远号舰,虽弹尽舰伤,仍猛冲敌舰,令敌胆寒。义和团健儿用劣势装备同八国联军浴血奋战,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在八年抗战中,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如战鼓,激励着中华儿女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一部《黄河大合唱》,似惊雷,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磅礴气势,气壮河山!
在我国的史书里和人民的心目中,有两类人物流传最广,好坏善恶最分明,一类是抵抗外敌,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英雄,如岳飞、郑成功、林则徐等,可谓有口皆碑,流芳千古。另一类是叛国投敌,制造分裂,破坏统一的内奸、卖国贼,如秦桧、吴三桂、汪精卫等,可谓遗臭万年,永受唾弃。这充分说明很早以来,爱国主义就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衡量社会上一个阶级、政党、团体乃至某个具体事件进步与反动的最一般的价值尺度,成为评判人们忠奸善恶、功过是非的最基本的社会道德标准。
    改革内政振兴祖国
热爱我们的祖国,固然需要抵御外侮,不惜用鲜血和生命同民族敌人作斗争,以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保卫同胞不受外敌欺凌,那么,当国家内政出现弊端,旧的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陷入混乱以致出现危机之时怎么办呢?爱国主义怎么体现呢?这就需要志士仁人勇敢地站出来,以天下为己任,改革内政,拯救危机,调整生产关系,以振兴国家,造福人民,促进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这种改革,也要冒很大的风险,进行艰辛的斗争,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献出身家性命。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战国时期的商鞅,为了秦国的强盛,不避斧钺,厉行变法,奉行“苟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原则,变法的结果促进了秦的强大,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本人却落了个身遭车裂的下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除弊兴利,发起了“庆历新政”改革,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王安石为变法,置个人荣辱利害于度外,坚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同保守派进行了长期顽强的斗争。明代大臣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任监察御史、地方巡抚期间,平反冤狱,赈济灾荒,很有政绩,有口皆碑。
到了近代,硕学鸿儒康有为,“忧时七上皇帝书”,他的学生梁启超,“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二人促成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主将谭嗣同临危不避,“我自横刀向天笑”,甘愿用自己的热血为后继者开路。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抱定“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宗旨,响亮地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鉴于改良道路走不通,于是奔波海内外,组织起义10多次,愈挫愈奋,艰苦奋战17年,终于推翻清王朝,建立起中华民国,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正是由于每个时代有其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人学者,他们站在历史前列,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改革社会弊政,因而使我们这个国家一次次走出危机或困境,由乱变治,由衰致盛,由弱变强,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辛勤劳动建设祖国
辛勤劳动,建设祖国,是和平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最广泛、最普遍、最经常的爱国主义行为。小至一个人,一个家庭,大至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要强大,不能靠坐而论道,不能靠说大话、空话、套话,必须靠辛勤劳动,埋头实干。万里长城,靠一砖一石垒砌;京杭运河,靠一锹一铲挖就。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为建设家园、建设祖国,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意志,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斗争,努力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不断向文明、富饶、昌盛迈进。
古代的部落联盟首领大禹,为天下人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水土定九州”。他辛勤劳动,夙夜在公,不达目的誓不休,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战国时秦国的蜀郡守李冰父子,痛于岷江流域的水患,历尽千辛万苦,组织民工兴修了宏大的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成都平原千载受益。元代妇女黄道婆,出身贫苦,流落崖州,却用心从黎族学得纺织技术,并改进了纺织工具,大大促进了植棉和纺织业的发展。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凝结了我国人民多少心血与汗水!这些发明不但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的进步,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百孔千疮,而一大批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如钱学森、李四光、周培源、华罗庚等,毅然放弃在海外良好的生活条件与工作条件,或谢绝挽留,或冲破阻力,万里归来,建设祖国,为振兴中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华骄子。
60年代初期,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压力,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怕压,不信邪,发愤图强,渡过难关。在科技战线上的广大知识分子,呕心沥血,把两弹一星和一大批高科技搞起来了,壮国威,长志气,功绩辉煌。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今天,我们仍要大力弘扬、倡导实干精神,说实话,想实招,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力争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保守主义,而是胸襟博大,乐于学习,善取人长,只要真正认识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有比自己强的地方,便虚心学习,努力赶超。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在科技文化战线建功立业,强我国力,壮我国威;在文体比赛中夺标,为国争气,为国争光;还有的虽然身在海外,却心系中华,出钱出物出力,支援祖国革命和建设,等等。总之,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深深地懂得和感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一个人不能没有祖国,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相连,国破则家亡,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个人的出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的光明前途要靠祖国的每一个儿女去争取。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全体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普遍性、自觉性。这种爱国主义思想,不仅仅出于天然的乡土意识,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信念,更出于对当代中国各项成就的由衷喜悦和无比自豪,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充分信心。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积极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由朴素的民族感情升华为民族的理性和良知,从而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容,并把爱国主义提高到了新的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