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防止信用扩张治理通货膨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5
第9版(理论)
专栏:改革热点纵横谈

  防止信用扩张治理通货膨胀
罗精奋
防止金融信用扩张,是今年我国治理通货膨胀中一个重要问题。
这几年投资规模的确偏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扣除价格因素),1992年与1991年相比增长25.7%,1993年与1992年相比又增长25.3%。这两年投资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4%和13.2%比较,均高出12个百分点。1992年和1993年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为13.4%和26.6%,说明投资品的供给十分紧张。1992年投资率高达32.2%,1993年进一步攀升到39.7%。投资需求过旺确实是造成信用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当经济过热、投资需求过旺时,中央银行就提高基准利率和贴现率,通过降低投资回报率、增大投资风险的办法,达到紧缩信贷规模、抑制投资需求的目的;当经济复苏,投资不足时,则采取相反措施,刺激投资需求。信贷政策的松紧状况对全社会投资升温或降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近几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就资金来源来说,有1/4来自国内金融部门的贷款,企业、地方、部门的自筹资金中也有相当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现在几乎所有投资项目都有银行资金掺入,包括全部以自筹资金为名建设的项目。何况,全社会资金总流量也是中央银行统一调节的。因此,投资规模过大除了投资主体缺乏风险意识外,在很大程度上是银行信贷政策过松支撑的;如果紧缩银根则投资规模就大不起来。两者因果关系不能颠倒。也就是说,投资规模影响通货膨胀是通过信用扩张实现的,所以信用政策直接影响通货膨胀的治理。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是信用扩张的结果,是1992至1993年连续两年货币供应量过大的潜在能量释放和滞后反应。流通中现金与可供转帐结算的存款之和,一般用M1表示。这一层次上的货币供应量是现实生活中的货币实际购买力,用于观察即期消费物价指数较为贴近、更为实用。这一指标1992年末比上年末增长35.7%,甚至超过了1984年严重通货膨胀期间31.4%的增长幅度,属于超常增长。这就是为什么会在1993年再次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升高到13.2%的主要原因。1993年货币供应量继续超经济高幅增长,年末M1增长率为21.6%,虽然增幅比上年有所回落,但这是在1992年货币过量供应的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情况下发生的,从而使1994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达到21.7%,成为建国以来最高的一年。这一情况似同1989年。1989年虽然极度抽紧银根,M1年末增长率只有6.2%,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但由于早期货币超量供应的能量没有完全释放,于是1989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仍高达17.8%。现在看来,1994年末M1的增长率又攀升到26.8%,即使1995年货币政策从紧,今年的物价指数仍将居高不下。这是货币运动规律决定的(中国学者多数认为,货币超量供应转化为物价上涨的滞后期大约是一年)。
有的认为,我国通货膨胀是结构性原因——价格结构性调整、农产品供给不足引起来的。但是,如果没有信用扩张,没有货币超量供应,那么结构性的变动,只表现为一部分商品价格上升,而另一部分商品由于没有富余的货币支付能力支撑,将使其价格相应回落,决不会发生商品价格普遍地持续轮番上涨。部分商品的价格调整之所以引起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是因为在前期货币超量供应已埋下祸根,即货币超量供应的滞后反应。这时即使受政府控制的商品价格不作调整,也将会在其他商品价格的自发上涨中显示出来。
随着经济发展和货币化程度提高,货币供应量当然要增加,两者有密切的相关度。但只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货币流通的需要相适应,就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支持经济正常发展。如果不足,则影响市场流通和经济发展;过多,将引起货币贬值,造成信用危机和经济秩序混乱。为了保持货币正常供应,关键是掌握好贷款。因为货币中的90%以上是当出现存贷差以后,通过贷款方式投放到流通领域的。观察贷款是否正常,不能只看贷款总规模(比如说是否在计划限额以内),更重要的是看贷款质量。也就是说要把着重点放在保证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贷款不能如期收回,表明这笔贷款没有连续发挥商品流通润滑剂的作用,而呆帐、坏帐的贷款又往往采取增发货币悄悄地弥补银行的损失。因此,发放贷款时一定要对资金是否按期偿还有比较大的把握,万一发生少数几笔不能按期回收,有一定的补救措施。通过不断提高贷款质量,使贷款规模趋向合理。
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货币发行是“倒逼机制”在起作用。基层银行贷大于存,就不得不从发行库中提取现金,于是逼使货币发行。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银行会对有可能出现呆帐、坏帐的贷款那么大手大脚发放呢?这主要由于目前银行的风险意识淡漠。明知某些贷款风险很大,将会吞噬银行资产,也照贷不误,造成资产流失和损毁,而银行不承担什么责任,也很少触动个人利益,银行的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危机感。如果银行对其资产安全有强烈的责任感,那么,用款户逼银行贷款,银行根据自身资产状况和对用款户资信度审查,完全可以做到择优贷款,顶住外界压力,实行“正逼机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国家各专业银行信用贷款的严格管理。国家专业银行信用透支过度,是“倒逼机制”得以存在而“正逼机制”建立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银行的资金来源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依靠国家政权力量拥有人民币发行权。这本来是利用纸币这一巧妙工具挪借货币持有者的暂时闲置财富。如果按照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正常需要相应筹资,这是无可非议的。如果过量供应货币,造成货币贬值,通过向货币持有者课税的办法筹措资金,则将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很大危害。
由此可见,治理和防止通货膨胀和银行信用膨胀,必须坚定地执行稳定的货币政策,确保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正确对待纸币筹措资金的作用。同时要建立起银行的风险机制,增大金融资产的安全系数。主要措施是,建立起银行职业风险机制,健全信贷防范体系,形成资产风险预警、监测系统,建立风险补偿制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