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赶着黄牛奔小康”——来自我国“养牛之冠”阜阳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6
第1版(要闻)
专栏:

  “赶着黄牛奔小康”
——来自我国“养牛之冠”阜阳的报告
本报记者张振国
编者的话
安徽阜阳地区念牛经致富的经验,值得重视。
广大农村几千年祖传牛耕田,奉牛为宝,极为爱护。近几十年不少地方拖拉机逐步把牛从田里挤出去,农民也很少有养商品牛的新认识。阜阳这里的农民在平原农区大养商品牛取得成功,确是值得祝贺。一头牛可三得利:出营养丰富的牛肉或牛奶;出世人珍爱的牛皮制品;还等于建了一个小化肥厂。这篇报道说,一头牛的粪肥可够一亩田使用。
养牛积肥这条经验,当前特别值得提倡。现在农村争用化肥,一是把化肥价格抬高了,种粮成本上升;一是农村大量秸秆不还田,白白浪费,农田有机肥减少,土地板结,地力降低。而养牛是缓解这些矛盾的一条出路。养猪积肥是出路,但猪吃粮食多,牛是吃草多。真是:牛多肥多粮食多,钱也就多。
阜阳4月,满目春光。记者一到此地,听到最多的是:“我们阜阳人,最爱使牛劲,念牛经,发牛财,唱牛戏……”
实地一看,令人惊喜:家家户户,村村镇镇,院内室外,田边地头,满眼是牛。最令人感动的是,清晨,他们把牛牵出户外喂食;傍晚,他们把牛拴在床头看管;夏天,他们为牛打扇驱虫,冬天,他们为牛铺草保暖……
(一)
阜阳人爱牛为何爱得这么深?地委书记秦德文说,这种爱是由浅入深的,也可以说是一场养牛心态的大变革。 阜阳地区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区。素有“牛是农家宝,无牛不成家”的传统。但在农村实行大包干之前,养牛就是为了耕田,从无“商品牛”一说。
大包干后,粮多秸秆多,喂牛的饲料也就多起来。蒙城县郑小庄农民戴建峰、戴伯峰,看到那些黄牛爱吃的玉米秆、红芋秧、小麦秸、水稻草被大量地堆在村头,烂在田旮,就想着多养黄牛,让这些秸秆通过喂牛“过腹还田”,使这些不起眼的植物蛋白转化为动物蛋白。于是,他们顶住世俗的偏见,大养起“商品牛”来。
在他们的带动下,郑小庄22户人家都念起了“买小牛卖大牛,买瘦牛育肥牛,养母牛繁小牛”的“牛经”,户均养牛5头多,全村人迅速富了起来。在郑小庄,“养牛大王”戴伯峰看到记者给他拍照,他马上也拿出相机,说这“玩艺”庄上家家有。并说,庄上家家住的新房,看的电视,用的自行车、农用汽车等等,无一不是“发的牛财,享的牛福”。
 (二)
蒙城县发展了一大批类似郑小庄的养牛典型,全县农民纯收入的三成来自老黄牛,被誉为“全国养牛第一大县”。涡阳、利辛两县也“念”会了邻县蒙城的“养牛经”。这三县被国务院领导同志誉为阜阳地区崛起的“中国黄牛‘金三角’”。
阜阳地委、行署抓住了这个“金三角”,像老牛吃草似地经过反刍、提炼,制定了全地区的黄牛系列开发规划,还将老百姓创作的“户均一头牛,温饱不发愁;户均两头牛,娶媳盖高楼;户均三头牛,富裕冒点油;一人一头牛,小康在招手”的民谣,写进文告,上报下发,广为传播。
全区上下,10年奋斗,已使养牛大户遍及阜阳。全区289万多农户,借助当地年产50多亿公斤秸秆和家前房后的丰盛牧草的优势,使去年黄牛饲养总量达到400多万头,牛肉产量11.42万吨。存栏和出栏分别占全国的2%和4%以上,被誉为“全国养牛大区”。安徽省委、省政府透过阜阳的“黄牛现象”,及时地抓住了这个发挥区域优势的“牛鼻子”。4月中旬,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回良玉,率领省里各路“诸侯”和专家学者,奔赴阜阳,研究对策,加大投入,以农促牧,以牧兴农,农牧互促,广发农财。
(三)
农民的创造,政府的引导,市场的驱动,科学的启迪,“围着黄牛做文章,赶着黄牛奔小康”已成了人们的共识。
牛多,肥多,粮也多。牛农都说,一头牛的粪量足可肥一亩田。牛粪大量还田,全区耕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提高,粮食产量也由1988年的460多万吨上升到去年的560多万吨。牛多,致富的门路也多。成千上万外出打工的人回家种田养牛;不值钱的秸秆1公斤也能卖到1角多钱;最不起眼的牛粪,如今已成为阜阳农民养植高档蘑菇、兴办沼气发电的理想基料。最先把“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利辛县农民,现在每年收获鲜菇1200多万公斤,产值3500多万元。
在阜阳,经过深加工的一头牛,变成了多头牛的价值。1张原牛皮,可卖400多元。初加工之后,价值可翻两番多。在利辛县盛利皮革公司,总经理胡军告诉记者:阜阳牛皮质量之好享誉世界。今年他们可加工15万张牛皮,1张分解为多张,产值可达1亿元。
牛血、牛皮、牛肉、牛骨、牛鞭,经过全区数千家“围绕黄牛做文章”的大小企业,加工成皮衣、皮箱、皮鞋、牛肉干、牛骨油、牛血清粉、牛鞭口服液等多种商品,畅销国内外。
去年,仅蒙城县黄牛深加工产值就达3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创汇300万美元。县财政活了,他们决定从今年起,每年筹集1000万元建立“黄牛发展基金”,“反哺”农民养牛事业。
(四)
在阜阳,黄牛工程已成为凝聚民魂的“小康工程”。他们拍的《中国黄牛“金三角”》纪实专题片,主题词就是“黄土、黄河、黄牛,世界、中国、阜阳”。
在蒙城两年一次的“以牛为媒,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黄牛文化节上,黄牛唱起主角。披红挂花的“养牛状元”赶着浩浩荡荡的黄牛大阵,越野穿街,声势浩大,凝聚了阜阳民魂,还吸引了海外炎黄子孙和国际宾朋前来投资办厂,共享牛福。牛财初发的阜阳人,也没有忘记曾经生活在本地的春秋时代的先贤。他们修复废于战火的涡阳老子、蒙城庄子、颍上管子的“三子”故里和纪念馆,藉以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
养牛大户戴伯峰,前年自掏腰包把自己整理的5万多字的“养牛经”印成资料发给村民,他的父亲戴尚贤,一见到记者,就把他自编的快板唱将起来:
“黄牛真要大量养,
家家都有饲料场。
玉米秸红芋秧,
老牛吃着甜又香。
每头能卖两千块,
何愁不能奔小康。”(附图片)压题照片:“看谁黄牛养得好!”在阜阳经常举行养牛比赛。 王涛摄下图:蒙城县港集镇今春举办黄牛大赛,评出6名养牛状元。图为养牛状元受表彰。姜之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