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决非字词之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6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决非字词之争
奚瓯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德国发生了一场关于“解放日”还是“战败日”的争论,引起各方的关注。
在德国,5月8日一向被称为“解放日”。然而,今年4月7日,德国少数人以广告形式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刊登了一份名为“1945年5月8日——反对忘却”的书面呼吁,强调德国人民应把5月8日看作是“战败日”,否则就有“陷于忘却的危险”。呼吁书提醒德国人不应忘记德国战败所失去的一切,什么领土被割让,国家遭分裂,数百万人被逐出家园,如此等等,5月8日简直就是德国“国耻日”。这样,这些人实质上把自己置于反法西斯阵营的对立面,为纳粹德国的灭亡唱哀怨的挽歌。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册上,1945年5月8日作为欧洲及德国的解放日的地位是公认的,无可置疑的。这一天,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从纳粹铁蹄的蹂躏下获得解放;这是进步战胜反动,正义战胜邪恶,是包括德国人民在内的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胜利。5月8日的解放,也使德国走上和平发展的新生之路。德国《明星》周刊最近深刻地指出,5月8日把德国人从“德意志将统治全球的梦呓中解放出来了”。战后德国的历届政府和主要政党以及一切有识之士,都勇敢地以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表示了对德国历史上最黑暗一页的追悔和谴责,向遭受过纳粹蹂躏的国家和人民多次表示道歉。呼吁书公布后,科尔总理已明确表态,5月8日是德国解放日。德国社会各界也纷纷批评这份呼吁书。
呼吁书当然不代表德国社会的主流,但它所反映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它说明,二战虽然已经结束半个世纪了,但有些人对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不少错误的看法。苏联解体,德国重新统一,似乎使呼吁书的作者找到了合适的气候和依据。他们热衷于从二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中寻找德国遭受所谓的“不公平待遇”,掂斤论两地计较德国所受惩罚轻重,却不愿正视纳粹的深重罪孽。《明星》周刊在一篇评论中指出,现在仍有64%的德国人不知道5月8日这个日子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有不少人对这个日子作出了错误的回答。这项调查表明,对德国人、尤其是对没有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轻人进行正确的历史观的教育,仍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呼吁书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解放日”还是“战败日”也决非字词之争。近年来,“修正史学派”打着研究历史的幌子,竭力否认纳粹大屠杀的事实。在东瀛,也有人说什么日本虽然侵略了别人,却也遭受了原子弹的袭击,罪行与惩罚可以“扯平”了,等等。呼吁书与这些奇谈怪论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鸣冤叫屈的逆流。这几年,新纳粹分子的打砸抢烧事件屡禁不绝,不能不认为是呼吁书所代表的社会思潮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呼吁书向世人敲响了警钟:正确地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从中汲取应有的历史教训,仍然是各国特别是二战的发动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一种不容回避的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