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日本“泡沫经济”的评价和借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6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日本“泡沫经济”的评价和借鉴
王建华
“泡沫经济”是近十年来西方经济界广为关注的经济现象。它指的是以土地和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迅速膨胀,其增值速度大大快于国民经济基础指标的增长,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现象。由于这种价格的膨胀是虚拟的,仅仅表现为资产帐面价格的上升,故形象地称之为“泡沫经济”。
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欧美日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曾相继出现过程度不等的“泡沫经济”现象。其中,尤以日本的“泡沫经济”现象最为典型。它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泡沫经济”的出现与崩溃
日本经济的“泡沫”现象开始于1983年,到1989年达到了顶峰。当时,日本的国民总资产余额迅速增加,几倍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有形资产项下的土地和金融资产项下的股票余额增速最快,1989年两者的余额分别达到2153万亿日元和890万亿日元,相应地为“泡沫”发生前1982年的2.5部和7倍。
国民总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给日本带来了巨额的资产溢价,即帐面增值。以资产溢价最高的1987年为例,当年高达489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当年名义GNP的1.4倍。可以说,这样巨额的财富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
然而,“泡沫”毕竟是“泡沫”,终究有一天会要破灭的。为了防止经济的过热,日本中央银行于1989年5月开始上调官方贴现率,并于1990年4月开始对不动产融资实行总量控制。这两项措施先后引起日本土地价格的滑坡和股市的崩盘,“泡沫”终于崩溃了。1991年日本六大城市圈地价暴跌25%,1992年至1994年商业用地价格继续以10%的速度递减,目前日本的土地价格水平只是1990年3月地价峰值的70%左右。日本的股票价格也由1989年底峰值的日经平均股价38915日元,跌至1992年8月谷底的14309日元,跌幅高达63%以上,至今股市价格仍在2万点上下波动。
随着“泡沫”的崩溃,1990年至1992年日本在3年间共损失了660万亿日元的资产溢价,相当于1990年日本实质GNP的1.6倍。
国民总资产在几年的时间内以国民经济总体这样的规模发生膨胀和收缩,必然给日本经济的方方面面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后果。首先,对资源配置造成不利影响。“泡沫”膨胀时,资产价格上升,扩大了资产分配的不均,降低了劳动所得的相对价值,误导了各经济主体的长期投资行为。其结果经营资源过度向证券业和不动产业投机性倾斜,造成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
其次,对资产负债比例的不良影响。资产价格的上升在使资产膨胀的同时也必然伴随负债的增加。“泡沫”一旦破灭,资产在瞬间贬值,可负债却不能一笔勾销。于是,造成各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恶化,尤其是金融部门的滞债问题严重。据估计,日本的银行呆帐总额高达30至40万亿日元,滞债率达10%。
最后,引起经济的严重衰退。“泡沫”崩溃通过逆资产效应,即收入下降,消费萎缩,必然加深加剧经济的衰退。日本经济自1991年4月陷入战后第11次经济危机以来,直至1993年10月经济连续衰退了30个月。至今经济的复苏仍软弱无力,199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估计仅有0.9%。这样长期严重的周期性和结构性并发的经济萧条,无疑是对当初“泡沫”膨胀时的过剩消费、过剩雇佣、过剩投资和过剩信用进行的总清算。
引发“泡沫经济”的分析
在经历了这样一场灾难性的“泡沫经济”之后,日本各界不禁纷纷反思,许多专家学者及企业经营者认为,“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的政策失误造成的。首先是1986年以来执行的长期低利率超缓和的金融政策,导致市场约束松弛,为“泡沫”形成准备了温床;其次是土地政策滞后,无法有效地抑制土地交易的投机;第三是税收政策失误,对特定金钱信托采取分离计帐的特殊会计处理,其结果诱导企业积极从事以获取溢价为目的的短期资金运用,热衷于金钱的“游戏”;再次是金融自由化措施不当,引进股价指数期货交易,加剧了股价涨跌的幅度,对“泡沫”的生成和崩溃两方面的作用都很大。
上述各种意见,虽然都不无一定的道理,但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而不是外因。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过40年经济的长足发展,其基本矛盾已由生产的过剩上升为资本的过剩,资本的大量过剩才是“泡沫经济”发生的根本原因。二次世界大战前,生产过剩的危机曾不断地敲响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战后世界范围内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使世界无产者的地位和生活水平大为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使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结果,今天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广大劳动者阶级处于绝对贫困之中,社会需求不足是相对于供给而言的。这时的生产过剩是暂时性的局部的;即可以通过扩大需求来加以调节。今天劳动者阶级是相对贫困,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已充分地得到了满足,社会需求相对于供给已是绝对的不足。此时的生产过剩是全局性的持久的;即需求已达一定极限,生产的规模不可能持续地扩大下去。于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先后从高速增长转入了低速增长,甚至是零增长阶段。这样,资本增值的过程中断,生产的过剩上升为资本的过剩,大量的过剩资本失去了有利可图的出路。由于资本的本性就是要增值,于是土地和股票市场必然成为唯利是图的资本的唯一选择。因为土地是稀缺的不可再生性资源,供给弹性很小;股票虽是高风险却也高回报,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当大量的过剩资本进入土地和股票市场以后,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机制在这里助纣为虐,求大于供,价格被严重扭曲,出现了资产价格的膨胀,即“泡沫经济”。
80年代后期日本的资本过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经常收支出现长期大幅度的盈余;长期资本收支一直大幅度赤字;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金供给国和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由于这样大量过剩的资本涌入有限的土地和股票市场,到1989年12月,38万平方公里的日本地价已相当于980万平方公里的美国地价的总和;同期东京证交所的市价总值已达4.2万亿美元,是美国股市的1.4倍。
资本大量过剩的现象绝不仅限于日本一国。如果我们看一下日均交易额达万亿美元的外汇市场,资本大量过剩的状况则更加一目了然。大量过剩的资本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的增值手段。这个市场可以一天24小时地分秒不停地使资本投入到增值的过程中去。当大量的国际游资这匹脱缰的野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不断地掀起震荡世界货币体系的狂澜的今天,外汇汇率甚至各国利率的决定性力量再也不是各国的经贸实力和经济发展需要,而是投机性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更大的超级“泡沫”还在膨胀当中。随着近年来世界金融市场险象迭出,谁又能保证全球性“泡沫经济”崩溃的日子永远不会到来呢?
显然,“泡沫经济”的出现,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局限性。现代西方经济普遍持久的萧条和全球失业率上升所表现出的失业绝对化趋势,以及由此激化的世界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和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的局面,正是对世界性“泡沫经济”的总清算。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即不能再任由资本的“魔性”肆虐。资本的“魔性”是人类欲望恶性膨胀的结果。现在,人类欲望的膨胀,即资本的增值,却遇到了地球承受能力这一极限。因为人类欲望恶性膨胀的结果,导致大量的过剩生产,过剩消费,畸形的工业化,已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公害的横行、地球生态平衡的破坏。我们人类生存的根——地球的承受极限就是人类欲望膨胀的极限,也是资本增值的极限。如果危及地球的存亡就直接危及到我们人类本身。这是历史向资本主义提出的课题,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已面临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期。
“泡沫经济”的崩溃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它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金钱的游戏并不能创造出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资本的增值、积累过程必须伴随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极大丰富。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资金不是过剩而是严重短缺,因而能够进入股市的资金必然十分有限。因此,我国的股市在近十年内不会有迅速的扩容,也不能期待股票市场能够向产业部门提供多少长期资金。1993年至1994年股市的长期熊市就是很好的例证。鉴于这种情况,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还需要依靠银行信用。金融的对外开放和自由化都要慎重,要严防资本主义“泡沫经济”的输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