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第二次转移的新契机——大中型企业走技术进步道路透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迎科技大会展世纪宏图

  第二次转移的新契机
——大中型企业走技术进步道路透视
谢联辉杜澄李力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大中型企业,在改革大潮中的兴衰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
市场经济给大中型企业增添了活力,还是带来了困惑?在市场竞争中,大中型企业能不能重振雄威、焕发青春?第二届全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成就展览会展示的,正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后4年间,大中型企业的种种思考和探索的成果。
迈进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时期
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我国工作重点的第一次转移,那么党的十四大重申把科学技术发展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则是第二次转移。
这次转移是前次转移的深化,是对原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超越,是变外延为内涵、变速度为效益、变粗放为集约的战略转轨。
巨大的变革,不可避免要给社会带来阵痛。一时间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喊难!为了减轻社会的阵痛,几乎所有经济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所有的经济和科技计划,无不把增强大中型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大中型企业的开发技术水平、加速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几年来,有关部委加强实施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并积极扶持100个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100个能带动一定行业面发展的重大技术开发的项目、100个以节能降耗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主的新技术推广示范项目、20个重大装备国产化基地。一大批企业依托国家种种支持,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寻找到千载难逢的机遇。科辐烟台电缆厂抓住机遇,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年产值实现亿元,年创利润1400多万元;1990年新建的山东泉清无线电能讯研究开发公司,到1994年产值就超过2300万元,实现利税700万元……
在市场经济驱使下加速形成技术创新能力
为提高工业发展的起点,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装备引进,以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尽如人意的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引进的技术,没有有效地组织对其及时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国民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仍然依靠财力、物力投入来支持经济快速发展,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企业由外延变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迫使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逐步把靠拚投入、拚资源来维持短暂高速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持续发展轨道上来。1992年和1993年两年对10%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中型企业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普遍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其中60%以上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因和思想来源,是市场需求与竞争,而且开拓新市场是创新活动最主要的目标。这说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正在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核心。
分析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进入90年代,上级拨款占总额比重逐年减少,由1990年的7.5%下降到1992年的6.8%,专项贷款也由25.3%下降到23%,而企业自筹资金用于技术开发比重,却由59.6%上升到64.2%,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增长较快,1993年达255亿元,比1991年增加89亿元。这是一个好兆头。
大中型企业开始重视增大技术开发的力度,控制技术引进的投入规模。作为企业技术进步主要内容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近年来三者经费支出中,技术开发呈上升趋势,技术引进呈下降势头。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大中型企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1993年,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比1988年增长257.3%和140.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实现利税占实现利税总额的比重,分别比1988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和2.16个百分点。这是一大进步。
由此可见,正在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促进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使企业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并激发了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热情,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发。
产学研优势组合拓出一条新路
从总体上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在全国每年取得的2万多项科技成果中,具有一定应用面的成果转化率仅为20%,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再加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的乏力,造成了技术进步代价昂贵,效益难如人愿。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本来研究与开发力量分布就不合理的工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缺乏优势组合。到目前为止,集中了60%以上科技人员、拥有80%科研装备的科研机构,与几乎占据全部物质生产手段和技术改造、基建投资的生产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对旧有的“科技经济两张皮”模式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科研与生产脱节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面向”和“依靠”要求双方联合。工作重点第二次转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成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融合,推进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为稳定和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于1992年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三年来,这个“联合开发工程”促使一大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34300个,高等学校1400所,科研单位2170个,转让项目7980项,合作开发项目8400项,合作交流人员达571700人(次),共建研究开发机构430个,共建股份公司218个。
在合作中,一批紧密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典型在涌现,一种“强”、“强”优势组合的模式在完善,一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在建立。濒临破产的开封市第二粮食机械厂1989年开始同郑州粮食学院合作开发高附加值的粮食加工新机械,产值、利润逐年翻番,合作的当年就扭亏为盈,1993年销售额达1400万元,创利税250万元。锦州制药一厂与沈阳药学院合作,开发多种新药,产值已达1.4亿元,年创利税2000多万元。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工作重点第二次转移,给了大中型企业一次又一次发展的契机,产学研的优势组合,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