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为了中国的未来——访旅法华人汪漱芬女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8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为了中国的未来
——访旅法华人汪漱芬女士
本报记者杨汝生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记者应约来到巴黎二区歌剧院附近,采访法籍华人、华侨教育基金会会长汪漱芬女士。73岁的汪漱芬女士是一位热心支持中国教育事业、默默耕耘又无私奉献的人。
在她简单朴实的办公室内,我看到墙上张贴着华侨教育基金会章程,挂着介绍中国“希望工程”的大幅照片。
我们的谈话就从“希望工程”开始。她让秘书拿来一个卷宗,边打开翻阅边介绍说,华侨教育基金会是她1992年5月发起倡议成立的,旨在联络海外华人,广募资金,采取各种形式支援中国教育,尤其是“希望工程”。汪女士在倡议书中写道:“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却还有2亿多文盲和半文盲,曾经是举世瞩目的四大发明的科学之乡,在当今群雄逐鹿的科技进步中,却不能占据应有的地位”,她说,“改变中国教育的落后现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这关系到中国能否在21世纪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终极命运”。跬步积成千里,涓流汇成江河,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她成就事业的信条。为了基金会的成立,她飞往美国、香港等地,在至亲好友中宣传动员。她对中国的一片赤诚令人感动,在基金会的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侨界名流。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愿,基金会刚成立一个月,她就毅然捐出20万法郎,以基金会的名义汇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赞助10个省的1000名失学儿童复学。
基金会还捐赠一笔款项帮助四川省贫困地区兴建一所学校。这幢1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及其辅助设施建成后,可容纳500名孩子入学。汪漱芬女士说她这样做的目的乃在“抛砖引玉”,促进动员更多的海外华人和华侨出钱出力,扶贫助教,为中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汪漱芬女士如此倾心中国教育事业是与她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1947年,这位23岁的上海姑娘离开黄浦江边,远涉重洋,来到塞纳河畔学习声乐。她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巴黎艺术学院深造,后来又到意大利学习,并在米兰、罗马、巴黎、香港等地参加巡回演出,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新中国成立不久,她毅然回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1963年,她因声带染疾,赴法治疗,当医生断定歌喉永难恢复后,她才在巴黎定居下来,并在法国丈夫艾昂的建筑公司工作。1986年她和友人一起创办法国上海联谊会,并担任第一、二届会长。她关心和照顾莘莘学子,先后赞助过29名来法学习的中国留学生。3年前,她辞去联谊会会长职务,集中精力支援中国教育事业。
汪女士的工作得到了丈夫艾昂的鼎力相助。她诙谐地说,“我30年还培养了一个外国学生,他就是艾昂”。艾昂爱妻子,也热爱中国,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她。汪女士为基金会的事经常很晚回家,艾昂从无怨言,还开车接送,随叫随到,几乎成了“专职司机”。几十年如一日,难能可贵。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在有生之年为人类社会多做些有益的工作。      (本报巴黎电)(附图片)今年3月27日,应邀来访的沙特王国退役上将哈立德亲王殿下在钓鱼台国宾馆向希望工程捐赠50万元人民币。图为哈立德亲王在捐款仪式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供稿
去年6月,美国信孚银行北京办事处成立之际,向希望工程捐赠500万元人民币。图为该银行基金会主席佩格卓曼三世先生出席河北围场县希望小学奠基仪式,与当地小学生一起照相。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