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发挥科技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发挥科技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在实现“一个龙头、三个中心”战略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始终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位置,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几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大力培育和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不仅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在确定上海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时,明确提出要把高新技术和新一代支柱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上海的科技优势,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鼓励政策,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促使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积极寻求拥有高新技术的国际大公司合资和合作,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使通信、计算机、激光技术、现代生物和医药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带动了电子、冶金、化工、汽车等一批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一代支柱产业。目前,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电站成套设备、石油精细化工、钢铁和家用电器六大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已经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4%,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工业的渗透、扩散和辐射,重点围绕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中具有普遍性、关键性、基础性的技术难题,通过实施各种科技联合攻关、引进技术国产化计划和工程,组建一批重点行业或企业的工程研究基地、技术开发中心,使上海一些主要行业中的一大批企业能运用高新技术组织生产,主要生产装备、工艺制造技术和产品接近或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现在,上海平均每天有50多项新产品问世,工业产品以每年18%的速率更新换代,而且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此外,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方面,根据上海现有的条件和优势,瞄准世界学科前沿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制高点,精心选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中对上海社会经济推动力强、渗透面广、影响重大的课题作为主攻方向,确定有限目标,组织精干力量,加大投资强度,力争取得重点突破,从而为上海经济、科技长远发展保持后劲。
我们设想,通过三年的努力,现代通信工程、计算机及其软件、现代生物工程及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提高到10—15%,六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到本世纪末,高新技术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值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0%左右,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进一步促进上海的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
优化科技综合资源配置
近些年来上海科技改革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的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分流。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和方式,促进一部分开发型的科研机构进入大企业(集团);通过改制、改造和改组的形式组建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企业(集团);对科技队伍进行适当的分流,采取放手搞活的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围绕国内外市场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运用自己特有的科技成果创办各类科技企业。二是调整科技投入结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根据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在科技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逐步调整投入的结构,转换投资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自然科学基金、各种专项基金、专项贷款、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等方式,加强对基础研究、应用和开发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同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和外商对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我们希望通过“九五”期间的改革和发展,到2000年实现这样一个总目标:地方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强度,从目前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5%提高到2.5%左右;在全社会对科技投入的总量中,地方政府约占20—25%,企业约占50—55%,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约占20—30%;初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主体的科技投入新体制。
  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科技人员不仅是科技知识活的载体,更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上海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近百万专业人员是我们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始终是市委、市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些年来,上海深化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为各类科技人员提供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武之地,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我市评选和表彰了两届共14位学术造诣较高、在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功臣;实施“科技启明星计划”,上百名学有所成的、有才华的科技青年的研究工作得到特别资助,使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取得较快的进展;设立各类科学奖和基金,吸引各类优秀科技人才,实施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学科带头人培养的责任制,使一批高层次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采取优秀科技骨干特殊津贴等措施,逐步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通过这些工作,发挥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