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做客蒙古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9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做客蒙古包
敖其尔
盛夏,纳莱河畔,百花盛开,百鸟争鸣,一座座乳白色的蒙古包犹如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
当我们来到纳莱河畔两座白色蒙古包前时,海拉老人早就等候在那里。他中等身材,身穿红色蒙古袍,人不胖不瘦,看来很结实。“听说你们要来,我就一早等到现在。”我们用蒙古礼节互相问候后进了蒙古包。海拉老人拿出精致的玛瑙古壶热(鼻烟壶)递给我。我不会吸鼻烟,用蒙古礼节闻了闻古壶热,向上举了一下,双手捧给老人。蒙古包内有大彩电、收音机、缝纫机,还有发电机。桌子上摆满了面包、糖块、奶皮子、奶酪。蒙古牧区与中国牧区生活习惯不一样。他们一般不喝奶茶,更没有花茶、红茶。客人来了喝马奶酒和酸奶,第一碗必须一次全部喝完。
海拉老人今年63岁,在纳莱河矿区商业部门工作了30多年,1990年退休。按过去的惯例,老人可在矿区找一套住房安度晚年。可是海拉老人另有打算。当年他在纳莱河畔盖起两座漂亮的蒙古包,现在海拉老人有20多匹马、20多头牛,近200只绵羊。今年遇上好年景,再加上老俩口的勤奋劳动,又增添了50多只幼畜。
喝过了3碗马奶酒,海拉老人的儿子普日布扎布高兴地站了起来:“给中国客人唱一支歌,敬一杯酒!”他边说边唱起蒙古民歌“蔚蓝的杭盖”:“白云缭绕在杭盖上,森林像绿色海洋,树上花朵飘溢着清香,争相落在人们的身旁……”海拉老人5个孩子中有售货员、厨师,还有做买卖的。普日布扎布是老大,33岁,在纳莱河矿区工作,今天休假碰巧在海拉老人家。普日布扎布对我说:“我们国家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困难时期,打破了旧的规章制度,牲畜归个人和企业承包。现在蒙古很多人要求学一门专业技术,自食其力,寻找发财之路。”他接着说,今年他打算自己办一个小型工厂和蔬菜基地。
“俗话说‘鸟的美在羽毛,人的美在勤劳’,现在懒人过不好日子,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发家致富。”海拉老人解释。海拉老人在纳莱河矿区用100万图(约合2万元人民币)购买了十间木屋作茶馆。今年准备扩大经营范围,搞“多种经营”,增加旅店、小卖部、手工艺品服务部等。实际上这几年海拉老人自己加工牛皮,编制马绊、马嚼子等在自由市场上出售,赚了不少钱。近两年,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蒙古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请客人品尝我们的特产。”主人说着端来香喷喷的“洁尔赫格”。“洁尔赫格”是用烧红了的石块烤出来的羊肉,味道鲜美可口。蒙古人说,喝“洁尔赫格”汤能治多种疾病、有提神补养之功能。这时海拉老人举起酒杯说:“你是到纳莱河畔的第一位中国记者。蒙古有一句名言:‘相识前犹如山南海北陌生人;相识后恰像亲兄爱弟知心人’。我们两国山水相连,人民永远友好,来,我们共同干一杯!”“祝愿蒙古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美好的祝愿,友好的谈话充满了蒙古包。
在蒙古,到别人家做客都带一些礼物和礼品,这已形成一种礼节。我拿出中国酒和中国烟给海拉老人。老人仔细看了看内蒙古产的“大青山”牌香烟,惊喜地问:“内蒙古也会产烟卷?”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很多蒙古人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内蒙古的发展。我对老人解释说,内蒙古不但有卷烟厂,还有乳品厂、电视机厂、重工业城市……老人连声说:“好,好。”这时普日布扎布说:“我没有去过内蒙古,很想去中国看一看。”我举起酒杯说:“欢迎你们到中国去,欢迎到内蒙古做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