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洞市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28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洞市的变迁
本报记者刘鲜日
洞市,湖南省澧县的一块不到7万亩面积的乡辖山区,一直只是个朝外输送人才,却长期赶不走贫困的地方。
抹不去的记忆
我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古老的山村。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这里曾有茂密的山林、挺拔的楠竹;有清澈的溪水、屋桥,也有可爱的野兔、白鹤。这块自给自足的土壤,远近可见飘香的油菜花和沐着红霞晚归的牧童。
我从13岁离家,每次还乡,看到家乡的变化,总是叫我怅然若失。起初是山林一天天被砍光,接着是河道被泥沙淤塞,修好的马路被山水冲毁……
改革开放以来,洞市乡的历届领导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真是费尽了心机。他们出外找关系、跑项目、要资金,希望借助外面的力量引导洞市人民走向富裕。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运输不便,合作对象吸引不过来,所以往往是雄心勃勃而动,唉声叹气作罢。乡里仅有几个煤矿,几十年来,洞市人就是靠这点可怜的资源维持着艰难的日子。
面对荒山做文章
去年的3月中旬,记者因事回到老家洞市,见到当时担任乡党委书记和乡长的王先蒙和翟千红时,他们表示,不再到外面寻找,决心眼睛向内,挖掘资源,面对荒山大干两年。他们提出大胆的思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资源,改变农闲季节农民游手好闲的习惯,让全乡人民都忙起来、动起来。乡里规定,农民除经营好自己的责任田以外,按人头每人出工50个,全乡发动,推出26项基础建设工程,总共计划投工70万个,打一场改天换地、向荒山要财富的总体战。
1994年6月19日,洞市乡三大支柱公路兴建工程同时摆开了战场,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三条支柱公路按期全线贯通。
紧接着,乡里又引导农民拉开了修建四座小水库的序幕。
尔后,他们又改造几座小学的危旧房,搞有线广播网络,安装程控电话系统。他们还在乡政府所在地架设5公里街道路灯,平整街面,办起自来水厂,修建金融大厦、电力大楼、商场,初步建成现代化的小城镇框架,为农民搭起市场经济的大舞台。
与六大基本建设同步,改造荒山的六大山林开发项目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从去年开春起,洞市乡的万亩荒山一改往日的孤寂,到处都是号子声,山头上人头攒动,银锄飞舞,几千人在这里挥汗奋战。这一年,洞市乡人民完成了50万立方米土石方的山林开发,建成了1000亩山胡椒生产基地、5000头牧羊基地、2000亩油桐基地、1000亩柿子基地、1000头母猪基地、300亩药材基地等。今年,洞市乡准备把山林开发拓展到1.2万亩,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建成湖南省最大的柿子基地,使全乡1.2万人能够人均拥有1亩以上果木林。据现已调任甘溪区区长的原乡党委书记王先蒙估算,这一年的大干,使洞市人三五年后每年可从这些荒山里获取千万元以上的效益。
劳动力是重要资源
1994年8月14日至16日,洞市乡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理论学习班,乡里所有的机关干部、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乡属站所和企业的负责人无一缺席,学习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老三篇》、《出师表》、《岳阳楼记》等,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消灭“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使大家相信一个理:劳动力丰富也是资源优势,只要找准路子,苦干快上,同样能够摘掉贫困帽子。
事实也证明了,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1994年,洞市乡的农民人均收入由1993年的不到600元,陡然增加到1000多元,一年之间几乎增加了一倍。
1995年3月18日,记者再次回到阔别一年的洞市老家。崭新的面貌令我且惊且疑。于是直奔洞市乡政府,恰好遇到现任乡党委书记翟千红,他的一席话叫我茅塞顿开:在贫困山区,农民组织性不强,这是致富奔小康的最大障碍。他们有劳动力,有勤劳勇敢的精神,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
在洞市乡走村串户,记者想听听农民的看法,发现大部分人的观点一致,即:把大家都集中起来干点有成效的工程是必要的,虽然义务工比较集中,短时间看是多了一点,但呆在家里无事可做,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搞点几年内就能见效益的事情我们愿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