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努力反映当前农村改革现实——乔迈和他的《世纪寓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02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

  努力反映当前农村改革现实
——乔迈和他的《世纪寓言》
许中田
乔迈是一位忠实于现实生活而又富有艺术创新精神的报告文学作家,10年前,他随着一篇敏锐而新意迭出的《三门李轶闻》闻名全国。作品触及到了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党群关系等重大问题,为我们艺术地记录下了新时期中国改革之初农村现实矛盾状况,并因此受到了广泛称誉。从此,乔迈的报告文学创作便一直追赶着我们时代的改革大潮,尤其在表现农村改革的伟大历史变迁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新近发表的报告文学《世纪寓言》,便是他在开掘和表现农村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方面的又一力作。
应该看到,从“轶闻”到“寓言”,是乔迈反映农村现实生活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前进,另一方面,也是时代进步的一个体现。可以说,正是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使乔迈在写《世纪寓言》这篇作品时,较之过去更加自觉地站在了当代农村改革事业的新高度。仅从标题上看,《三门李轶闻》只涉及到一个小村子“三门李”的一桩“轶闻”,它的内蕴往往是含而不露、不事声张的;而现在,《世纪寓言》则是自觉地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叙写我们“世纪”的社会“寓言”。诚如乔迈在作品中所写到的:“以科技为先导的我们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将不会产生新的神话,但我们可以有寓言,双阳的故事就是一个寓言吧。”这个以中国北方双阳县鹿乡镇农村养鹿事业发展的故事为载体的“寓言”,是中国农民在这个翻天覆地的世纪的一个寓言。如果说《三门李轶闻》回答了新时期党的生命力的问题,那么《世纪寓言》则回答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问题。
作品艺术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一篇有关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穷富论”。像作者从前在《三门李轶闻》中描写过的那样,十几年前我们乡村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的党员干部响应党的富国利民的号召,痛定思痛,挺起腰板,开始带领群众发家致富,那是因为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全国人民前进的道路。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现在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怎样了呢?作品正是以其真实的叙事和辩证的理性分析,向我们展示了90年代中国农村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之后的社会新状态,展现了当前农村社会的新矛盾、新问题。正如发表该作品的《人民文学》的编者话中所说:“当商品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控制了社会机体,穷怕了的中国人终于意识到金钱的可贵、可爱,同时也领略了其可憎与可恶。作品表现了这特定情境中山乡的急剧变化,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与变异,以及由此引来的微妙的心理”。的确,现在鹿乡已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了,但新的矛盾也随之而至:贫富差距拉大,一部分农户仍没有脱贫,穷仍在困扰着人们,依旧向人们发出挑战;富裕起来的农户中的一些人“越富越拔豪横”,富也有富的问题,富也成了一种新的挑战;为农民养鹿致富而奉献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和乡村干部“好不容易扶持起一个‘先富起来’的阶层,这个阶层却不包括他们自己”,因此心理产生失衡;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方村级集体组织成了空架子,与先富起来的农户的经济实力形成了强烈反差,没有号召力、凝聚力,“‘宁靠有钱的养鹿户,不靠啥也办不了的党支部’,这不是浪漫主义,而是写实。”应该说,作品中所展现的这些活生生的现实,正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社会现实的写照,有些重大问题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对此,作品充满了来自生活深处的逻辑力量和成熟的理性思考。其结论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一部分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个人富集体穷更不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不发达的地方,算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品在正确地处理“穷”与“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表明农村集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群众共同富裕的希望和曙光。
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乔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将对广大群众生活现状的深切关注与鲜明的政治意识和党性立场统一起来,构成了这篇作品的思想品格的基调。作者一方面在对现实矛盾的透视中充满了一个党员作家的健康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作者在抓住重大社会问题进行剖析、针砭时弊时,总是能够发现和挖掘改革进程中那些积极向上、代表着中国社会主流和本质的事物,他指出“全体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还要靠集体经济”。他让人们听到那双阳梅花鹿正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呦呦长鸣,正为共同富裕唱出清彻人的心田的歌。乔迈以他的报告文学力作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作家的良知,也显示了他谙熟生活和艺术辩证法的创作才华。
乔迈坚持长期、扎实地深入生活。他建立了两个农村生活基地(双阳县是其中之一),每年都有三四个月有时是七八个月在基层的实际生活中奔波。在近年来人们纷纷议论“文人下海”的时候,他从未心动,一直坚持“文人下乡”。作为一个作家,他始终不忘自己首先是个农民的儿子,始终不忘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笔下充满了对农民的挚爱,十几年来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贴近现实生活,表现新时期农民的喜怒哀乐和心理变迁的轨迹。这是他从《三门李轶闻》到《世纪寓言》以来众多的反映农村改革的报告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贯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