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流”起来的土地能生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04
第2版(经济)
专栏:

  “流”起来的土地能生金
本报记者刘杰
去年,安徽临泉县各种形式的土地租赁经营实体242个,面积2.1万多亩,亩收入相当于租赁前的四五倍。今年又有近10万亩土地通过租赁“流”将起来!
靠科学呼唤“芝麻开门”
韦建华,今年48岁,黑红脸膛,粗壮身材,是当地的“西瓜大王”。
老韦是位乡村医生,只因家里人口多,收入微薄,1983年就丢掉铁饭碗,端起了泥饭碗。他四处寻求种田致富门道,终于摸索出优质高产的西瓜栽培技术。
几年后,他家的七八亩地不够种了,就租本村的。到1993年在别村租了75亩,去年租到100亩。韦建华给的租金高,又是租谁的地用谁的一个人,日发工资4至6元。他带出了七八个人当组长,再由组长分头带上农民去干。
记者3月4日再次来到韦建华家,这“家”只是田野里的一个小屋,旁边是两个塑料大棚。他到乡里去了,只有妻雪玲守门。
雪玲领记者看塑料大棚,她说:人家种西瓜一年一茬一熟,老韦能一茬四熟,全是“打”在市场的空档里。棚里是为早上市育的营养钵西瓜苗,每棚1.5万棵。今年租地300亩,共育了20棚。她指给记者看,平展展的大原野上,每隔不远就有两个大棚一个小屋,小屋是住人看管大棚的。
瓜茬栽萝卜、大白菜,亩产值五六千元,除去地租、工资和其他费用,纯收入2500元以上。韦建华这两年每年的纯收入都在20多万元。出租土地农户的亩纯收入也在千元以上,比自己搞种植高出两倍多。
干部“下海”捉“大鱼”
“建华模式”是科学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选择,效应自然惊人。这不免引起单桥乡党委书记马叙强的沉思,他琢磨着,乡里没什么企业,要尽快发展只有从农业上先突破。1992年,他们选聘韦建华为科技副乡长,专抓“两高一优”。去年,乡里又分流出9个乡干部,租地250亩,头茬西瓜、马铃薯,二茬套种玉米、大白菜,一年下来净赚43万元。乡里用这笔钱盖了座中心小学大楼,又买了部国产越野车。乡干部没有了向农民摊派的尴尬,却多了造福一方的自豪。
金娃娃并不是好抱的。那时,乡里虽分流了几个干部下去,可马叙强和乡长张振并没少操心。育苗了,他们往温室里跑;收获了,他们往地头跑。瓜后栽了玉米、白菜、马铃薯,他们又要忙着去跑销售。去年光大白菜就收了150多万公斤,张振带上10多个人到了合肥坝上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把8个仓位全包下了。白天,可着嗓门叫卖;晚上,分头睡在菜堆旁。正因为乡干部租了地,才更扑下身子找市场,也才把农民更多的农副产品带出去,使农民收入一年一个跟头往上翻。今年乡政府又租地480亩,全乡300多户的1万多亩土地,通过合同,“流”向70多个种田大户手中,这又该是怎样一个丰收年啊!
把企业化管理引入租赁地
其实并不是土地一流就发财,规模大了,就成了绿色企业,没有个成龙配套的管理机制可不行。
邢塘镇厚福脱水蔬菜厂老板刘显,见用于做方便面的小香葱吃香,就买了种子回来,租地60亩,年底一算帐,赚了4万元。今年,他又租地370亩,年前播下种子,开春已绿油油一片。厂里新购进一套汽化烘干设备,不久就可烘出一批香喷喷的葱片儿,准备一年赚上百万元呢。他说:“办大农业就是办大企业,管到精处才生金。”
刘显这140亩地是租本镇农民的,亩租金为500公斤小麦。农民交出土地后,再来打工整地打畦,验收后付工钱;拔草施肥,每亩付给12元;收割时由刘显按每公斤0.2元收购。租外村于寨的50亩,由刘显卖种子给他们,种管全不问,只按每公斤0.70元收购。租鱼场和农场的土地,则一次性付清了租金,由脱水厂全包全管了。眼下在小香葱片价格一涨再涨的情况下,他以销定产,拿住合同睡稳觉。
从韦建华到刘显再到马叙强、张振,有科学种田“金钥匙”,有企业龙头高昂起,有干部服务“助推器”,“流”起来的土地怎能不生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