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一条既治穷又治愚的大道——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开展科普培训调查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0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条既治穷又治愚的大道
——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开展科普培训调查纪实
周林
编者按:这是一篇令人鼓舞的好文章。宁蒗是一个少数民族占大多数的高寒山区边远县,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已有一多半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两门实用技术,有95%的农村基层干部掌握了两三门实用技术,干部群众信赖科技,自发建立77个专业技术研究会,“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也在这里“落户”。这说明,依靠科普开发智力,不仅可以治穷还能治愚,只要各级领导对此有明确认识,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处于高寒贫瘠地带的民族地区,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条摆脱贫困的路子?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10年奋斗的历程,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10年科普路,带来生产生活的历史性变化
宁蒗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滇西北高寒山区。全县有彝、普米、傈僳、纳西、汉等民族和摩梭人,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77%。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处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领主制社会,有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原始社会末期残余的痕迹,社会发展程度低,大量沿用游耕游牧、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解放后,通过民主改革,各族人民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文化却发展十分缓慢,进入80年代中期,大部分仍然处于“吃粮靠返销,穿衣靠救济”的状态,在全县17万农村人口中有12万未解决温饱问题。
怎样才能使宁蒗群众尽快摆脱贫困?
10年来,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坚持把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放在重要地位,走治穷与治愚相结合、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对干部和群众进行生产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智力开发工作。到1994年,全县共办基层干部、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及各种专业技术农民培训班4744期,受训人数达36.8万多人次。全县近9万农村劳动力有一半多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其中13697人被授予农民技师、农民技术员等职称,7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党员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全县科技示范户已达6200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6.5%。
随着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的大大提高,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力度得到加强,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县粮食产量从1985年的4625万公斤,增加到1994年的6202.5万公斤,增产34.1%。乡镇企业产值从1985年的294万元,增至1994年的2767万元,增长8.4倍。全县的贫困面,从1985年的70.6%,下降到1994年的36.2%。一些长期习惯于游耕游牧、搁荒轮作的农民逐步定居、定耕,全县2.6万户山区农民搬入了新居,生产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把别人行之有效的科技知识学过来,为我所用”
目前宁蒗的干部群众在谈到科普培训、提高素质的作用时,交口称赞县领导抓到了点子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民族老干部何光明说:“像宁蒗这样一个发展水平较低的民族县,科技工作主要是科普工作。我们没有时间和人力、财力把一个项目从研究发明开始,从头做起。我们主要是把别人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学过来,为我所用。这是走直路、费时少、见效快,是条一本万利的好路子。”
为加强农村科普阵地的建设,他们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机构(如农职校、农广校、农函大、农机校、初中后加一年职业教育等)作用的同时,建立起16所乡镇科普文化学校和107个行政村科普夜校,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工作。他们最近还对全县近9万个劳动力的文化结构和培训情况按户、按人建立了卡片档案,要求到2000年每户至少要有一个劳动力达到农民技术员的水平。
开展科普培训需要经费投入。一开始县领导就决定县财政每年拨款10万元用于科普培训。加上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全县每年用于科普培训的经费在30万元以上。10年累计达320多万元。一些科技人员说,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科普经费少得可怜,有的县一年只有几千元,而宁蒗一年有30多万元用于科普培训,确实是有眼光之举。
实用技术培训给彝家人带来了力量
科普工作促进了科学种田,同时也使宁蒗的干部群众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
县科协秘书长兼县人才管理办公室主任成国正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地处海拔3000米以上的烂泥箐乡调整作物结构,人均种植一亩高寒油料作物兰花籽。开初由于经验不足,耕作粗放,平均亩产仅50多公斤。1994年举办了7期培训班,组织农民学习兰花籽高产栽培技术,使全乡5000亩兰花籽平均亩产提高到91公斤,比原来增产20.5万公斤,而该项科普培训费仅花2500元。扣除增产措施增加的费用,其科普效益比为1∶150。
宁蒗县在开展科普培训中总结了一个指导原则:“选准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培训一批人才,开发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10年来,他们重点抓了以下项目:
“白色革命”,即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全县推广面积已达7.14万亩,水稻薄膜育秧占育秧面积的62.5%,玉米地膜覆盖占种植面积的45.2%。地膜覆盖是高寒山区一种有效的增产措施。从推广到现在累计增产粮食7364万公斤,价值9573.2万元。
“绿色革命”,即在冬闲地上增种一季绿肥。绿肥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节省化肥施用、扩大蜜源、增加牲畜青饲料供应,都有好处,并可解决果、粮争肥,人、畜争粮的矛盾。目前,全县已推广8万亩,年产鲜草约1.12亿公斤。
电脑农业。在省民委和省科协的支持下,运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对玉米、水稻、苹果、烤烟四种作物实施科学栽培。1992年开始试点,1994年已推广到152个自然村4176户的16388亩作物上,全年共增加产值190.8万元,省民委投入实验、示范经费为10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9.1。
宁蒗依靠科普开发智力,在与不利的自然条件相拚搏中取得的种种业绩令人钦佩。但是宁蒗的县领导并没有感到自满。他们认为,全县贫困面还很大,提高各族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推进各项基础建设还任重道远。他们已经制定出本世纪最后六年的奋斗规划:要求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使全县农民生活水平达到温饱线,实现粮食自给、财政自给,各项建设都有一个新的飞跃,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附图片)
山西运城市王过村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被改造成了2300亩层层梨园。许多农民自费进城入校学农艺,在村里掀起了学技术热,全村出了不少农果土专家,技术和汗水换来了致富的甜果。霍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