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亮出一个伟大的灵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04
第10版(舞台与银幕)
专栏:

  亮出一个伟大的灵魂
李万武
锦州市歌舞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张鸣岐》的最后一句台词,是张鸣岐女儿雪松对着舞台上父亲的雕像讲的:“老爸,你是一颗小草,人们说你高,那是因为你长在高山上。”高山是人民的意象。在整出戏里,雪松是以张鸣岐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问者的形象出现的,她的这句台词,是她走进父亲那真实而伟大的灵魂之后道出的一句结语,接着这句台词的是终场的经久掌声。这表明,观众对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的理解,与雪松对自己父亲的理解达到了动情的共识。
这首先是这出话剧精神定位上的一大成功。《张鸣岐》是唱给人民公仆的深情赞歌,它同时作为对廉政的“诗意”呼喊,道出的是所有因祝愿党兴国兴而仰慕公仆和企盼廉政的人们的心底之声,不仅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而且有相当强的情感冲击力。这是舞台演出之一幕:正当张鸣岐心系群众的安危而在汹涌水浪中走向他生命终点之时,作为张鸣岐生命意义和价值追问者的雪松,在舞台一角大声提醒父亲不要再往危险的前方走了,张鸣岐毅然回答:“我不去看看群众,心里没有底呀……”雪松问:“值得吗?”张鸣岐说他没想过是否值得,“只觉得应该”。雪松急着追问:“应该的事情太多了,大家都能做到吗?”张鸣岐激愤了,甚至是使出了整个生命的力气喊道:“应该的事情都不去做,那我们还有希望吗?”全剧场的观众都能感受得到这句激愤之言的分量,它就像舞台上同时响起的那声带闪的惊雷。随着一排无情的恶浪袭来,这句话也就成了张鸣岐用自己的生命作代价,留给他无比爱恋着也无比焦虑着的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震撼人心的警告了。每演至此,剧场在刹那间的出奇静穆之后,总是出现雷样的掌声。静穆或许是人们的灵魂还在震颤,掌声则是人们对张鸣岐的警告所发出的心灵回应,是心灵对心灵间的认同和默契。从文化层面说《张鸣岐》又是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正气歌。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文化的渐入,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集体主义为宗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被一些人斥为“压抑个性”的“传统、陈旧”文化,于是以追逐个人享乐和贪欲为目标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风气,把我们社会生活许多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寡情、冷漠、昏暗乃至残酷起来。人民公仆张鸣岐是为众人而殚精竭虑和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他是因为不标榜自己就是“唯一”,不以“我只为我自己”作人生信条,才赢得了人心而被人们由衷敬重着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张鸣岐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动象征,他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精神文化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文化的强大对抗力量。
话剧《张鸣岐》的另一重要成功,是这出戏的个性的艺术特色与由它的较高精神定位而生成的深刻蕴含之间的匹配和熨帖。对于一出纪实性的话剧来说,真实性既是它的优长,又是它的局限。因此,剧作家在享用优长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克服局限的足够艺术智慧。《张鸣岐》没能提供出贯穿性戏剧冲突,恐怕就是“真实性”的局限所致。但是,这局限却也“逼迫”剧作家走出了习见和庸常,而获得一种既能准确把握表现对象,又能鲜明体现剧作家个性特色的艺术灵感。于是有了这出戏目前这样新鲜的舞台气象:紧紧围绕着深入发掘张鸣岐心灵世界的戏路,用无场次的结构形式,把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象征乃至荒诞等多种艺术手段,挥洒自如地拢于一戏,使整出戏既多姿而又严整,既活泼、生动而又深邃、凝重,硬是朝局限要来了自由。比如,张鸣岐在沈阳当副市长时,曾主动申请放弃副市长候选人资格,以便让另一位候选人当选。导演使用这段素材时,采用了传统情节剧绝对无法采用的表现手法,即让主人公和家人一起,先后在竞选或获胜或落选这样两种假定情境中两次袒露心态,通过这样把张鸣岐确实有过的思想活动在舞台上“立体化”和具象化起来,便把人民公仆张鸣岐在官职个人得失面前那种以事业为重、以他人为重的宏大情怀,新颖别致和富有感染力地敞给观众了。一个真实而伟大的灵魂就在多种艺术手段自如转换和辉映中感人地敞亮在观众的心灵里了。(附图片)
剧照:张鸣岐(左,孙丹魁饰)微服私访与车夫交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