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破船”如何变龙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05
第2版(经济)
专栏:

  “破船”如何变龙头
本报记者谢国明
固定资产仅15万元、负债却达到30万元的小型国有企业——吉林省德惠市粮油购销公司,经过四年努力,固定资产增长了100倍,达到1500万元;企业扭亏为盈,去年创造纯利达155万元;从被人讥为商海里的一条“破船”,一跃成为德惠市粮食系统创利最多的“龙头”企业。
1990年11月,王喜义受命出任市粮食局下属企业粮油购销公司经理。当时一些好心人劝他别干,这个一没钱、二没物,连办公室都设在三间旧马棚里的公司,职工已经有8个月没有发工资了,谁坐这条“破船”,谁准栽进去。
王喜义不信这个邪。他通过调查,了解到公司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人心涣散,没有人真心实意地为公司着想。针对这种情况,他一上任就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要求公司领导以身作则,带头遵守。
有一次,王喜义本人因急事来不及请假,上班迟到了,就主动照章交了罚款。在公司,论职务,王喜义最高;论年龄,王喜义最大。他带头遵守,照章办事,公司的规章制度一下子就有了权威。公司布置工作,经理一声令下,职工从无推诿拖沓现象。公司从粮油收购到装运、销售,全部实行责任制,要求保质保量。四年来,全公司购销粮油5万多吨,从未发生过质量问题和短缺现象。公司的声誉靠这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了。
在制定铁的规章制度的同时,王喜义还把公司办得像家庭一样温馨亲切。他上任后的第一个春节,公司发了一专列50节车皮的玉米去广州,派出两位副经理前去广州接车。为了让这两位干部也能过一个“团圆年”,王喜义在大年初一早晨,租车把这两位干部的家属和子女接到公司办公室,专门挂通了广州的长途电话,让这两个家庭在电话中“团圆”。公司把职工视为亲人,职工就把公司视为自己的家。这两位副经理不仅顺利完成了接车任务,而且为公司联系了一批客户,打开了公司在广州的业务渠道。
1991年,公司有两位职工的家先后失火。水火无情人有情。王喜义一面决定从公司拨出一部分资金救济这两位职工,一面在公司发起捐款,不仅帮助这两位职工解决临时的生活困难,还帮助解决住房困难,直至帮助建起新房。
“用规章制度约束人,用赤诚之情感动人,用以身作则信服人,就可以带出一支特别能创造效益的队伍。”王喜义的话道出了德惠市粮油购销公司从“破船”跃为全市粮食系统的“龙头”的奥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