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善待孩子——给失望的母亲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05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朋友信箱

  善待孩子
——给失望的母亲们
4月28日,本版“朋友信箱”《父女也应是朋友》一文中,中学生小霞讲述了自己在事业的选择上遇到的烦恼。本版编辑张善菊就此对小霞的父亲谈了自己的看法。
事有凑巧。在这期“朋友信箱”的文章发表前夕,北京青少年研究所的张弘平同志来访,看到了这组书信往来,非常感兴趣。这位研究人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她和她的同事最近在北京市对这方面的调查情况,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提出了具有说服力、令人深思的见解。于是,我们请她把所讲的内容整理成文,通过“朋友信箱”,讲给更多的朋友特别是做父母的朋友们听。——编者                
在许多有识之士担心孩子们被宠坏时,笔者提出要善待孩子,或许显得很不合时宜。然而最近,当我们在北京市随机调查了350个中小学生以及他们的母亲之后发现,孩子们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一旦这些期望由于种种因素制约不能实现时,孩子们的处境就会急转直下。
这些母亲,大多期望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进入重点中学,至少接受大学专科以上教育。在为孩子选择未来职业时,她们倾向于那些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经济收入或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如医生、翻译、公司职员等。然而调查表明,不少母亲的期望完全是一厢情愿。
当一位母亲梦想孩子将来投身仕途时,她的孩子却期望自己将来“练出一手好书法,住在郊外……过着没有烦恼的生活”。另一位母亲期望孩子从军,孩子则渴望在未来“背着干粮和水壶,骑着骆驼,在广阔的丝绸之路上寻找历史与古人的足迹”。这些孩子对于自身的期望与母亲的期望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反差,又怎么会自觉自愿地去圆母亲的“望子成龙”之梦呢。退一步说,即使孩子认同母亲的期望并为之努力,也不见得就能水到渠成,还要看孩子有无这方面的潜力。
现实生活中,母亲们经常在有意无意之间高估孩子的潜力。例如,当问及“您的孩子在班中的能力属于哪一类”时,母亲们的评价集中于“最强”、“较强”,极少有选择“较差”和“最差”的。而恰恰是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确实属于班中能力较差的。在这种对孩子能力偏高估计基础上作出的期望,总是给人以“空中楼阁”的感觉。
对于许多父母而言,孩子能否顺利升入重点中学和理想大学几乎成了两块“心病”。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执行着人才筛选的功能,升入重点中学和理想大学的机会相对较少。在我们调查的8所中小学中,区重点小学毕业生,最多有1/3能升入重点中学,普通小学毕业生升入重点中学的比例仅为1/10。进入初中以后,即便像北师大附中这样的重点中学,仍有1/3的毕业生不得不进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这种淘汰和筛选过程中,有多少孩子能够实现他们母亲的梦想呢?
从社会的角度看,在现阶段,尽管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选择职业,但既存的职业结构却在无声无息地制约着这些选择。例如,北京市医务人员(包括护士)在全部劳动者中所占比例不足5%,但在调查中,却有21.7%的母亲期望孩子成为医生;普通工人约占全部劳动者的30%,但仅有1.6%的母亲期望孩子成为普通工人……期望和现实可能性之间的巨大反差,使相当部分母亲的期望注定会落空。
随之而来的是,期望落空的母亲,很少能冷静地分析孩子“失败”背后的社会因素。她们往往把责任完全归结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学习不主动,懒惰。她们很难想象“不努力”的孩子所承受的是何等的压力。这些压力既包括有形的学业压力,又有无形的心理压力。
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一半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总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近40%的学生诉说自己处在一种“一直不断努力,但却总是达不到目标”的状态。为此,他们心中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和焦虑感。近一半的孩子“常常感到对不起父母”,并且“一想到考不上重点中学,心里就害怕”。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做恶梦、难以集中精力等病理反应。小小年纪(最大的不足15岁),竟有21%的人声称:“我感到活得很累!”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未来理想仅仅是“过上没有烦恼,没有束缚,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固然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天真的幻想,不过也反映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忧虑和烦恼吧!
可是,当这些因学业不良而遭遇心理困扰的孩子最需要父母关怀和帮助时,他们父母的行为往往是给孩子雪上加霜。调查表明,学业不良孩子的母亲更倾向于采用惩罚性教育方式,如训斥、打骂等。这样做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压力,恶化了母子关系,使孩子逐渐与家庭疏远。在一些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不是值得信赖的权威。当这些孩子在一些问题上拿不定主意时,他们首先征询的不是父母而是好朋友的意见。有的孩子回家后根本不对父母谈学校的情况。遗憾的是:这些被调查的母亲却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高估了10个百分点,而把孩子的好朋友的影响力低估了17个百分点。
在我们得到这些让人无法轻松的结果后,我想向经受期望失落折磨的父母们说几句肺腑之言:请善待孩子,尤其是善待那些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不断努力却又不能一下子甚或始终不能圆父母“望子成龙”之梦的孩子。善待,不是纵容,而是宽容、理解和尊重;是承认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不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没有必要去实现那些连父母自身也未能实现的梦想。善待,是正视那些孩子无法驾驭但又始终影响着孩子成败的社会因素,理解孩子自身已经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善待,是从精神上给予孩子爱和支持,而不是一味指责。善待,是还给孩子平凡人过平凡生活的权利。
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那些“焦虑的小大人”才会再现童真,才不会可怜巴巴地梦想长大以后“过上没有烦恼,没有束缚,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多的更为健康的新一代。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张弘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