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百户企业是怎样扭亏的——来自上海纺织业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06
第1版(要闻)
专栏:

  百户企业是怎样扭亏的
——来自上海纺织业的调查报告
新华社记者吴复民
新华社编者按:上海纺织行业的经验,可以大大增强人们对于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这个困难很大、负担很重的行业,依靠自身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流动的优势,对国有资产存量进行整体调整、优化重组,使劣势企业的资产存量流向优势企业,使优势企业迅速扩张壮大,成为本产业发展的支撑点。这是维护国家所有者的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他们的经验,对于传统工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具有借鉴意义。                  
由“摇钱树”变成“苦菜花”而沉寂多年的上海纺织业,近两年以惊人的跳跃引起世人瞩目:亏损企业1992年142家,去年减至42家,今年可望进一步减少;初级加工生产能力压缩20%,人员精简10余万;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去年猛增30%,今年第一季度又增长三成以上。
上海纺织职工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效益多年滑坡跌至历史低谷的起点上,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构筑着“再创辉煌”的框架。
构筑“再创辉煌”的框架
1993年和1994年,取得改革“先发性效应”的上海市,把纺织业推到改革的前沿。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决定,在纺织行业首先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的试点,批准组建上海市纺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并授权经营管理上海纺织工业局所属成员企业的国有资产以及合资企业中的国有资产部分。经过清产核资,上海纺织国资公司的净资产为53.9亿元。
应了“穷则思变”的哲理,上海纺织业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下决心进行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大调整,不惜伤筋动骨,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
上海纺织业进行调整的重要前提是,上上下下转变观念,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上海作为“一个中心三个龙头”的城市定位,不可能长期保留一个传统的纺织加工基地;纺织业只有大大压缩总量,向技术智力密集型方向进行调整,才有发展前途;
——纺织国有资产的调整只有在较大的范围里才能有效地进行,因为一家一户地调整容易产生盲目性,容易保护落后,容易把国有资产变成解困基金和消费基金造成流失,只有经过统一规划和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以有利于优势企业的发展为前提进行群体结构调整,才能避免出现这些弊端,既形成规模经济,又降低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的成本,完成大转移,产生大效益;
——搞好国有企业并不是指搞好每一个企业,优势企业的扩张和亏损企业的破产,都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国有企业扭亏的根本出路在于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营造“造血”机制比单纯“输血”更重要。
这些新观念形成了上海纺织业改革和调整的主题,这就是同时做好“破”和“立”两篇文章,在劣势企业断臂求生和优势企业的扩张壮大中实现纺织业的“第二次创业”。
市区只保留“精锐部队”
上海纺织业经过长期酝酿制订的“第二次创业”规划,立足点高,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他们确定的产业定位是“高档次、新技术、多元化、外向型”,使上海纺织业成为全国纺织工业的五大中心:进出口中心、新技术中心、新产品中心、设计中心和信息中心。
上海纺织把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改组,作为国有资产优化重组的抓手,努力形成以市区为中心、郊区为卫星、向外省市辐射的三大层次布局结构,在上海只保留纺织业的“精锐部队”,对生产能力大幅度压缩,向郊区和外省市扩散。市区工厂进行群体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土地置换取得收益,用于改组后新企业的技术改造。利用改组、改革、改造的合力,再创纺织业的辉煌。
迄今,上海纺织业已有近百家企业通过“关、停、并、转、迁”等办法,走出上海市黄金地段。
通过企业布局的调整,在上海郊县将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六个纺织工业小区。同时,依托上海市区和郊县的纺织精锐部队,打算以参股、控股、合资、租赁、补偿、承包等方式,在外省市建立原材料供应和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及外贸产品收购基地,目前已达成一些意向性协议,上海向新疆转移10万至20万纱锭和20套精梳机的项目正在启动。
大规模优胜劣汰
在调整的进程中,优胜劣汰是最引人瞩目的“景观”。遍及纺织各行各业的优势企业都挑头兼并或收购亏损企业,使呆滞甚至流失的国有资产存量向优势企业转移、盘活,优势企业在兼并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效应。这对双方都意味着搞活,对整个纺织业则意味着亏损企业的逐步“消灭”。
以生产“三枪”针织品闻名遐迩的上海针织九厂,先后兼并了四家亏损企业,使资产总额增大四倍半,“三枪”内衣的销售收入1994年比1993年翻番,今年又可望比1994年翻番,其间消化了近亿元的亏损金额,归还了数千万元的银行贷款,“三枪”也跃升为年销售额近10亿元的中国针织第一品牌。
在百年历史中形成的上海纺织业,门类齐全,规模庞大,最多时拥有250万纱锭、55万在职职工。上海纺织业花大力气“消肿减肥”,实现“减量、升档、增效”。迄今,上海纺织业的初级加工生产能力已大幅度压缩,棉纺锭减至180万锭,准备“九五”期末减至150万锭,布机已从5万台减至4万台。上海纺织劳动力总数已减至40万人,压缩了15万人,“九五”期末要减至25万人。通过企业破产,企业关停,一部分企业成建制划转外系统,通过优势企业出资收购、兼并和合并劣势企业,上海纺织业已被批准关停并转企业159家,企业总数从450家减至291家。
大调整的主要支撑力:名牌、名人、名厂
上海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幅度之大、难度之高前所未有,需要强大的支撑力才能实现。上海纺织业的高明之处在于准确地把握和利用了自身最大的优势,这就是在近百年纺织史上经过几代人努力形成的著名品牌,在改革开放年代涌现出来的著名企业家和不断壮大的优势企业。
以名牌和名人、名厂作为支撑,上海纺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组建起19个大型集团公司。全行业则以资产作为纽带,形成由纺织国资公司、企业集团及下属企业构成的宝塔型的国有资产责任制,层层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起责任。
除了先期组建的嘉丰、龙头、三毛、联合毛纺四家股份制公司以外,1994年下半年以来由纺织国资公司出资组建的15家集团公司,主要有五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著名品牌为龙头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名牌扩张。
第二种模式是以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合理的规模经济为目标,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重组。
第三种模式是让具有支柱地位和发展前景的大产品、大项目组织规模经营的专业公司,形成规模效应。
第四种模式是以出口创汇为龙头的综合商社型的工贸联合体。
第五种模式是发挥名人效应,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企业集团。
大集团——上海纺织产业的支柱
上海纺织国资公司追求的目标,是组建类似日本丸红、伊藤忠、住友这样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集科工金贸商为一体的跨国公司和财团,作为上海纺织产业的支撑。目前已经组建的企业集团都具备发展的条件,但是都缺少资本。根本出路在于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最近成立的上海服装(集团)有限公司,首次走出了一条国有和集体合资组建集团的路子。原来的上海服装总公司有国有资产2.99亿元;为了实现服装和面料一体化而新加盟的四家面料企业有国有资产2.1亿元;上海服装合作联社有集体资产2.19亿元,国有、集体出资比例“七三开”、总资产7.28亿元的这个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服装集团公司。
太平洋机电集团公司探索多元产权主体、把集团搞大的努力已见眉目。他们同上海郊县达成协议,共同出资建立多种经济成份混合的“太平洋机械城”,作为太平洋集团控股的子公司。太平洋集团公司还收购了静安区98家饮食、服务业小商店,着手组建混合经济的“太平洋连锁店”。
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职工持股会,把部分国有小企业的股权转让给职工,也是正在探索的实现产权多元化的形式。
吸引外资是发展混合经济的有效途径。上海纺织业对于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目前合资纺织企业户数增加到231家,其中1994年就新增了52家。三资企业的产值、创汇和利税已经分别占全行业的18%、30%和近一半。
虽然上海纺织业仍然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现实困难的困扰,企业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扭亏任务还相当艰巨,但是,这个传统产业毕竟已经找到走出困境的阶梯,“苦菜花”正在变成“迎春花”。(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