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天津儿艺3个月送戏190场双阳评剧团农家院演戏40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18
第4版(要闻)
专栏:文化下乡

  天津儿艺3个月送戏190场
双阳评剧团农家院演戏40年
本报天津12月17日电记者陈杰报道:天津近15万农家孩子平生第一次在村头、校园看到真人演的儿童剧。今年从酷暑到深秋,天津儿童艺术剧团的演职员历时3个月,行程1.5万公里,为农村儿童送戏190余场,足迹遍及天津的武清、静海等5县64个乡镇。
为了满足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求,天津儿艺的演员们克服重重困难,经常一天演出三四场,上一场演出刚完,立即奔赴下一场,风雨无阻。气候炎热,演员们把荫凉留给小观众;深秋季节,演员们让小观众坐在温暖的阳光下。在武清县大沙河乡上演《淘气包的奇遇》时,日光暴晒,扮演“淘气包”的张淑婕穿着演出短裤爬在烫手的平台上,腿烫出一片片红斑。乡干部看着心疼,劝她换个动作,可这位年轻的女演员毫无怨言,依然按照剧情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
在蓟县山区偏僻的段庄,演员们收到一份份厚礼:孩子们亲手采来的一束束山菊花。段庄中心小学5年级的女生段金玉记下了她的观后感:“生长在山区的孩子,同样渴望艺术的陶冶,渴望友情,渴望为家乡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宁河县演出,演员们发现一个孩子独自坐在教室里,问他为何不去看戏,他说:“我眼睛看不见,坐在这里听。”这一句话使所有演员流下了眼泪。
本报讯记者汪波报道:吉林省双阳评剧团,坚持为农民写戏、演戏,近几年好戏迭出,连年获奖。他们创作并演出的大型现代评剧《三醉酒》,最近又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产品。
双阳评剧团成立于1954年。建团之初,演职员身背肩挑,上山下乡为农民送戏上门,深受农民欢迎。60年代初,曾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一根扁担剧团”。40多年来,他们发扬“一根扁担”精神,始终坚持为农民写戏、演戏。如今,市场经济为剧团的生存发展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剧团还要不要为农民写戏、演戏?双阳评剧团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以新节目、新形式继续走通往庄稼院的乡间小路。
从1981年到现在,剧团每年都在农村演出250场以上,1993年高达500多场。他们把200多个节目的戏单交给农民,让农民们点戏,一改剧团演啥农民看啥的“供给制”,把看戏的主动权交给了农民。《三醉酒》的作者、农民出身的张福生说:“我不愿坐在办公室去凭空想象,农村、农民是我创作的源泉,黑土地上才有我的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