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政绩与包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18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政绩与包袱
米博华
一位到任不久的县委书记曾对我说,今年他的日子难过。难者有二:一是前任领导“政绩”显赫,但经济发展中水分不小。倘实事求是地挤掉虚数,则意味着今年的经济增长仍达不到去年的水平。二是前任斥巨资上了一些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市场前景暗淡。实情是,前任预支了“政绩”的支票,后任去履行无法实现的承诺;前任借了钱,后任去还债。所以在有的地方就出现了一种怪印象:这样看,是流光溢彩的“政绩”;那样看,则是不堪重负的包袱。有人形容这种现象是“一个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实在是一语中的。
当然,矛盾的焦点也不仅限于继任者。前任的老领导或晋升或退职,指望着立几块碑,谓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所以抓几个响动大的项目。继任的新领导希望建立威信,开创新局面,又要烧三把火,争着上几个像样的大工程,表明自己的魄力。在这种“再造辉煌”的比赛中,出现了没完没了的“大干快上”。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投项目时拍脑袋,批项目时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国家投资热度和基建规模压不下来,和这种不断膨胀的头脑确有关系。
一些干部追求虚夸的“政绩”,缺少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某种不健康的风气有关。比如,一些地方对干部的奖掖、擢升提出所谓“硬指标”,即,如果经济发展达不到百分之多少,就下;反之,就上。这种办法的用意也许不错。但不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不加分析地一律以数字取人,其弊大矣,其害深矣!“凭政绩用干部”,这个精神是对的,今后也还要坚持,但不能简单化。盖起了风风光光的高楼大厦是政绩,助困扶贫,为老百姓搭起了普普通通的民居也是政绩;建设现代化工厂是政绩,筑坝疏渠搞农田基本建设也是政绩。总之,政绩应该体现“三个有利于”标准,把局部利益和国家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那种为了迎合某种不健康的东西,只顾个人邀功升官,不惜劳民伤财,使群众和国家利益受损的“政绩”,是为政的大忌,断不可取。
当然,为一己之私弄虚作假、好大喜功的干部毕竟是少数。多数同志头脑有些热度,还是希望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发展快些、再快些。但在经济建设方面何谓政绩,恐怕也要有所思考。过去,一讲政绩,就是抓了多少大项目、上了多少大工程。这个观念应该改一改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即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全面准确理解政绩的重要依据;不仅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个变革,也是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的崭新课题。以往,我们有不少轰轰烈烈的拍脑袋、拍胸脯的大项目、大工程变成了而今的包袱,也有不少的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而不必要的代价。这些教训应该记取。
现在大家都在学习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有的地方不再提一两年内建设经济强县的口号,对什么“六大支柱”、“八大产业”之类进行了压缩调整,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这样的规划看上去不那么辉煌,但真的落到实处也是不小的成绩。这并不是说上工程、上项目,加快发展速度不好。正相反,从实际出发,该上的上,不该上的就不上,才有真正的快速发展。正像常识所见,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都积压在仓库里,是财富还是包袱?而拖着这样的包袱讲速度有何意义?又怎么能谈得上快速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