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嫁接”的误区——有感于某类“戏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10
第12版(副刊)
专栏:长短录

  “嫁接”的误区
——有感于某类“戏歌”
张儒昌
这两年,艺术界盛行“嫁接”之风。就说电视,已可谓风情万端。音乐钟情于电视,有了MTV;文学垂青于电视,有了LTV;此风又拂梨园,眼瞅着又一个“嫁接”的宠儿——“戏歌”哇哇坠地了。
催生某类“戏歌”,其实也没有多少诀窍,拿来一首歌词,让两班人登台,一班(或可一人)使用戏曲曲调,一班则沿用通俗唱法,继而“交叉换位”或者“异口同声”,这就尽可以宣告一种新的艺术隆重诞生了!
面对此类“戏歌”,也许可知始作俑者的苦心。杂交稻是“嫁接”,产量就高,妇孺皆知;在纷繁浩多的艺术园地里任择一二作“嫁接”,兴许能带来一场“革命”,恐也未可先知吧。莎士比亚的著名诗剧、悲剧《哈姆雷特》,新近出现在我们的舞台上,就成了水袖翩跹、吴语咿呀的闹剧;千古传诵、痴情骇俗的梁祝故事搬到当今的银幕上,就成了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武打片……风马牛,固然不可相及,倘是“嫁”给了毛驴,生出一头骡子来,岂不也是鬼斧神工的造化!
恰如杂交稻不香、杂交西瓜不甜、骡子跑不过马,“嫁接”的缺陷也往往是生而俱就的。艺术的“综合”,并非简单的勾兑,未必都是适人宜口的鸡尾酒,也许会催生出什么“四不像”式的怪胎、杂种。
我们无意于鄙视兼收并蓄,也并非墨守陈规,更不是歧视“嫁接”而生的“杂种”,只是想,艺术的综合、嫁接和革新,绝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或者合并同类项,甚至是青布马褂套上一件西装,宛若“洋泾浜”式的语言。它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扎实的文化修养,需要科学的长期的实践,唯其如此,艺术才能兴旺和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