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培育科技的蓓蕾——记南京市少年科学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1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培育科技的蓓蕾
——记南京市少年科学院
高国营
“剥皮去肉,涂防腐剂,支架填棉,缝合整形……”这些制作鸟类标本的程序在一群孩子手下顺利地进行着。看他们那熟练的动作、专注的神情,俨然是一个个鸟类小专家。
这些孩子是南京市少年科学院中山门小学的小院士们。
南京市少年科学院建立于1993年春天,现在已有环境学院、农学院等14所分院。4月28日,它又成立了理事会,有200多名专家、学者应邀担任导师。小院士们的“防盗螺丝”、“胡蜂标本”等成果还在南京市,在全国获了奖。
过去课外活动时,学生玩雨花石,做航模、风筝,常被视为“调皮”、“贪玩”,中山门小学王丽萍校长说:“这种看法会束缚孩子的双手和大脑,或许我们因此而扼杀了未来的爱迪生……”于是,培养科技小蓓蕾活动成为南京市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通过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小院士们发现蝴蝶泉白天垒在一起的昆虫其实是飞蛾,他们嚷着要把蝴蝶泉“正名”为“飞蛾泉”。明天就要郊游,天气预报却说:“将阴有小雨”。小院士们通过自己的观测,判断出了“明天将出现阴转晴的天气”,硬是和天气预报台打了个大胜仗。南京林大娃娃环境学院的小院士们还制作鸟巢挂在玄武湖边的树木上,让鸟儿有栖息的地方;在人群密集地宣传鸟类知识,赠送写有爱鸟标语的书签。有的小院士在菜市上和小贩“吵架”,使小贩不得不红着脸、把捕捉的青蛙放掉……他们还争相把科技送到乡下去,他们帮乡下的友谊学校建“科技书屋”、“兴农科技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