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管理生产的几点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2-26
第2版()
专栏:

管理生产的几点体会
鞍山钢铁公司炼铁厂副厂长 周传典
计划是领导生产的基础
鞍山钢铁公司炼铁厂从一九四九年开工以来,年年都走着一条老道路:第一季度完不成任务,第二季度急忙去整顿工作,下半年进行突击,年末等着写完成任务的报捷信。报捷信没写之前,谁都捏着一把汗;报捷信写了之后,一下子就松懈起来了。领导上一再指示我们要均衡地完成计划,人们天天忙得满头大汗,星期天也到厂子去开会,但推动生产不断前进的关键在那里?谁也没有找着。
经过不断的研究,我们开始抓着了计划,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计划去进行。
一九五二年末,我们认真研究了上级对本厂提出的一九五三年的计划草案。过去研究计划是讨价还价,这次则是从讨论如何完成计划当中去找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先进工人、值班主任、工长和专职工程师,都提出了对上级、对本厂的建议或要求,这些建议的实现可以堵塞住生产上的大漏洞,比如原料工程师建议提高烧结矿的自熔性,这就大大促进了冶炼工作的顺行;高炉工长提出了改进一号高炉操作的建议,帮助一号高炉扭转了几年以来情况不好的局面。这样,大家才发现上级提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
计划确定之后,就抓紧进行生产准备工作。例如由原料工程师负责准备的第一季度生产准备会议,对主要原材料的分配作出决定;由生产计划科负责准备的第一季度作业计划会议,编制出具体的包括产量、质量、品种、运输、定期检修等计划;由专职工程师负责准备的第一季度技术组织措施会议,订出改进技术操作的具体进度。这一系列的专门会议,决定了全厂第一季度工作的总方针,如原料工作的计划不但提供了消耗数量,而且考虑到冶炼某种生铁适宜于供给何种原料,高炉的产铁量是多少,高炉怎样工作就能完成计划等。
一九五三年年初的半个月中间,全厂进行了一次讨论第一季度生产计划的工作,首先是动员班组学习计划资料,使大家对一季度的原材料、品质和各种生产指标有了概括的了解,学习之后,每个人对如何完成任务都心里有数了。其次是小组总结一九五二年的工作,主要是总结第四季度的工作,提出改进操作的具体措施,这个措施一般不要求多只要求几条,比如一号高炉小组因为生产任务重,出铁设备能力不足,所以提出铁量均匀这一措施,这就保证了炉前操作的安全。
第一季度的工作,为四月份正式讨论国家全年计划打下了基础。往年一季度生产松,等到二季度讨论国家计划时,工人都埋怨说:“计划提的先进,就是现在的任务完不成。”在每天的生产量都有亏空的情况下,人们的劲头就不大。一九五三年一至三月都超额完成了计划,有一些技术改进,如炉顶布料等——已可肯定它的效果,群众的情绪很高,因此有条件去正确估计全年的工作。
讨论全年计划之前,职能科细致地准备了可能达到的各种指标,分析了有利与不利条件和全年的技术组织措施,通过干部会,支部会,宣传员会,生产小组会等等,广泛地在职工中进行酝酿。厂的领导同志具体研究了一季度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如二号高炉一个多月生产不正常,新开工的八号高炉的工人掌握新技术不熟练,修理工段工作没有计划等,就集中主要力量到这些地方去帮助工作。结果,八号高炉创造出比较细致的小组分工制和设备维护制,真正解决了该炉的关键问题。全厂在讨论计划中提出合理化建议近千件,因而制订了保证全年超额百分之十点三完成上级所给的任务的计划。
计划的执行需要经常检查。鞍钢炼铁厂每天检查产量、质量和品种计划。厂长或副厂长主要依靠两种方式去进行检查:第一是每天到各个工段去一次或两次,根据作业记录和工长的临时报告,随时纠正不正常的操作;第二是每日由值班长召开两次汇报会议(早班和夜班后一小时内),厂长或副厂长参加,听取各工段的工作报告,及时决定对工作的指示和每班工作的奖惩,因为汇报人员包括全厂的各个工段,可以了解全厂的工作情况,又因为每天两班进行汇报,对各班都可以发挥监督作用,就使得工作人员提高了责任感,比如乙班值班长对一个高炉休风的情况不了解,结果由丙班汇报出来,他便要受到批评。
检查时,对工作有过失者,实行小组扣分制度,使奖惩制贯彻到日常操作中去,因为扣分关系到工人的工资,这就贯彻了按劳取酬的原则,又由于扣分是实行全组扣分,关系到全组工人的工资和荣誉,这就促使小组发挥了集体主义精神,经常研究改进工作,以便更好地达到指标。
统计人员每十天计算出旬计划完成情况,把它公布出来。关于劳动生产率、成本、培养训练、技术组织措施等计划,则按日检查,由专管的职能科在行政例会上作报告。
计划就这样变成厂内各级领导工作的中心。
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技术
正确地修订和执行操作规程,就能使生产技术不断地改进、巩固和提高。我们的炼铁规程是一九五一年制订的,执行了两年也没有修订,结果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后来才明白了炼铁规程只是一般的指导原则,根据炼铁生产的特点,随着操作条件例如原料、天气等的变更和生产的发展,有些具体的操作指数必须跟着变更。在一九五三年,各高炉每季度(有时是每月)修订一次操作规程,修订的顺序已逐步形成一种制度,首先由炉的技术员会议提出,经炉的生产会议讨论通过,再拿到厂的技术委员会审查修改,最后由厂长批准施行,这就保证了操作规程的群众性和正确性。夏季雨水多空气密度小,是炼铁减产的季节,由于我们认真制订并实行了夏季操作规程,产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
先进的生产计划是建立在技术改进的基础之上的。高炉焦炭烧得多铁才出得多,于是,多烧焦炭就成为全厂技术改进的中心课题了,根据苏联炼铁的先进经验,必须搞好炉顶布料。在一年来高炉操作的实践中,我们基本上弄清了料线的高低,装料的先后,单装与双装等装料方法对高炉顺行的影响,因而我们创造了适用于我厂设备与操作条件的炉顶布料调剂法,使烧焦炭的数量达到预期的数字,而且大大提高了每吨焦炭的出铁量,这个重大成就可以和往年取得的三大技术成就——使用烧结矿,冶炼低矽铁,使用全风量——相并列。
这些技术改进,最初都是订在年度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内的。
除了领导上的组织工作之外,全厂浓厚的技术研究空气和职工技术理论水平的提高,使这些技术措施的实现更有了保证。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炼铁厂举办了冶炼和机电技术学习班,全厂工人无例外地参加了学习。为了提高工人出身的技术员的水平,炼铁厂开办了工人技术学校,系统地讲授操作理论。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则通过一系列的生产和技术研究会议,如每周开技术会讨论或总结技术操作,定期召集各高炉技术员会议研究提高生产的途径,按月做出生产总结报告,以培养和提高技术人员具体分析生产操作的能力。为了培养新的技术干部,我们普遍推行了师徒合同,并举行了技术观摩操作。一九五二年中,全厂各高炉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新干部掌握了高炉的操作技术。在旧的高炉上从工人提升的技术员也一天天增多了。技术干部的迅速成长,是生产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充分发挥新设备的作用
一个新设备的开工到它的正常生产,对操作人员是个严重的考验。鞍钢炼铁厂一九五三年有一座高炉进行大修,另一座高炉进行炉身换砖的中修,两座机械化自动化的高炉开工。在进行这些复杂的新的技术工作中,我们还存在很多漏洞和缺点,需要今后去改进,但总的说来,我们基本上是比较成功的。
新炉的开工首先得解决技术力量的问题,开工之前三个月,我们就从旧有的炉子上把人员调齐,预先把技术员和工人都分班,并确定了小组的干部和组织,然后让他们去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岗位责任制,新设备的构造和理论,以及实际的试运转。在训练工人的时间,也把厂里的专职工程师组成了开炉小组,建立开工的责任制度,例如炉前技师担负着炉前工作的总责任,备品材料的准备、工人的训练、设备的维护等他都要考虑得很周密。此外瓦斯、原料等每一工种都有一个技术精通的总负责人去指导,这就保证了组织上和技术上的周密性。
在开工和生产的技术操作上,学习了苏联的先进经验,采取了快速烘炉法,烘炉时间较过去减少了四分之三,开工规程也基本上根据苏联的技术标准制订出来,这些规程事先都经过充分的学习与讨论。
上述的工作都被排列在开工的指示图表上,这些工作的收效使烘炉开工时间平均缩短了百分之七十,每吨铁消耗焦炭量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六,给更完满的开炉烘炉规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从开工走向正常生产,需要更稳当更细心的工作。老工人吴德全学习的成绩很好,但操作了几天就把电炮头烧坏一个。实际操作告诉我们,掌握这种新设备不是那样简单,各种各样的故障,从前未见过未听到过的,都会接二连三地出现,我们特别着重地抓紧了事故的分析与追究。比如电炮未安上钩就打泥,结果泥打不进去,反使炮退了回来,它的原因是操作人员看不见挂钩,于是就给他们安上信号,并拿这些具体事例来教育所有的工人。为了使新设备能更正常地进行工作,又有计划地建立了细致的设备维护制度,如规定配管工每次出铁前拧电炮油盒,第一炉前工清扫电炮的配电盘等。由于这些努力,使新设备很快达到了正常的作业率,如七号高炉开工后第十天就超过了设计标准,并陆续创造了三次新纪录,容积利用系数比较八号高炉得到更好的成绩。
七号高炉和八号高炉的开工生产,使我们已拥有基本掌握新技术的全套工人和技术人员,全套新设备的维护制度和使用规程,这给将来五号高炉和六号高炉的开工准备好更完备的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