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天涯海角的农民旅游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13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天涯海角的农民旅游业
本报记者段存章鹿舫
时隔十余载重访三亚,天涯海角涛声依旧,面貌巨变。
这里高楼林立,路桥纵横,水电充足,通讯发达。昔日蛮荒之地的三亚人过上了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生活。
  治穷,从茅草屋到别墅式楼房
位于天涯海角、鹿回头等旅游景点和场所附近的村镇率先富起来了,最醒目的标志是成排成片的别墅式楼房代替了昔日的茅草小屋。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旁边的羊栏镇已有2000多户农民住上别墅式楼房。旅游业带动了运输业、服务业、商业、种植业、养殖业的大发展。过去这里号召农民种菜,国家给贷款也不愿种,近几年蔬菜销路广了,农民争着种,一下发展到1.8万多亩。种一亩蔬菜,两个月就收入1.5万元。桶井成了闻名全省的“汽车专业村”,全村780户农民拥有大小汽车780部,交通运输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8%。农民蒲瑞雄跑运输、搞种植、做生意,全年收入近百万元。
旅游城的农民看到了“兴旅游、旺百业”的前景。他们说,“城里盖起大酒店,乡村富了一大片”。三亚目前已拥有涉外宾馆28家,床位5000张。1994年国内外游客达110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达3.8亿元,比上年增长43%。到1995年底,全市旅游涉外宾馆床位将发展到1万张。
  治懒,从熬时间到忙赚钱
黎族自古有“女子下田,男坐茶楼”的习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黎族的男子也坐不住了。林旺镇的黎族农民派人去请崖城镇的汉族农民来帮助指导种瓜菜,几年时间,林旺镇的户户黎家学会种瓜菜了,他们的剩余劳力纷纷走出村寨,到崖城镇的汉族农家承包土地种瓜菜,或打工赚钱。这样既勤带了懒,富帮了穷,又加强了民族团结。荔枝沟镇南丁村黎族青年、个体协会副会长高德珍,1982年以800元注册资金开始经商,逐渐滚动。到现在有50多万元资金。自己富了别人穷,他心里不舒服。于是,他与村委会的领导一起走家串户,向村民宣传党和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政策,他慷慨解囊,先后资助7000元扶持村民经商,学习汽车驾驶和种植西瓜技术。
记者在三亚还目睹了“玩猴嬉鹿富农家”的场景。游人参观陵水县的猴岛,农家女争相出售喂猴的香蕉、花生,苗族姑娘忙着推销旅游工艺品。游人参观嬉鹿园,门口出售喂鹿饲料,每包地瓜片2元。三亚四季如春,农民常年种植地瓜、花生,开始赚旅游人“玩猴嬉鹿的钱”,也是一条就业致富路。
  治脏,从老渔民到新市民
治脏重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三亚市政府拨款700万元用于建公厕,购置洒水车、吸粪车、垃圾装运密封车、多功能车,还增加一大批垃圾桶和果皮箱,初步缓解了全市垃圾收集、清运、填埋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在城镇乡村建起一批标准化的公共厕所。记者在游客拥挤的乡间渡口旁,看到一座崭新的公厕,粉白墙上写着标语,“新村是我家,卫生靠大家”。游客入厕有专人收费,厕所内打扫、清洗得毫无臭味,这也是旅游业带来的文明。
三亚农民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一条破黑船,生儿育女不出舱”,如今生活追求美的新市民,开始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在三亚河岸的滩涂上,很少看到堆放的垃圾,居民们开始栽树、养花、种菜。记者看到一个小小的告示牌上写着:“我搞绿化,你倒垃圾,不知清洁工之苦,你破坏环境,我依法治你!”
   治愚,从“文化沙漠”到文明绿洲
旅游业不仅为农民发展经济插上了翅膀,而且也使文化、教育等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鹿回头村黎家妇女罗明英“少生快富”传为佳话。这个村几年前人均收入不到180元,90%人家住草房,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5个孩子。罗明英家日子艰难,她与丈夫商量到医院上了节育环。有人讥笑:“黎族有3个生育指标,你生1个就节育,不怕坏了咱黎族人子孙满堂的规矩。”她说:“我是少生娃,多挣钱。”她筹集资金购置机船从事捕捞业,两年还清借款,盈利5万元。接着又贷款办起珍珠养殖场和珍珠工艺品销售商店。养殖场一年养150万颗珍珠,每月纯收入3万多元。罗家富了不忘国家,不忘乡亲,捐款3500元支援河南省巩县救灾。在罗明英带动下,鹿回头村1991年以来实现无计划外多胎生育。全村人均收入达1300元,50%农民年收入万元以上。
三亚市新华书店被誉为“洒满阳光的窗口”。星期天,我们去看“窗口”的风采。店门口矗立着一块广告牌:“爱国主义教材新书目录”。店内顾客拥挤,想不到特区书店业务还这么火爆。我们与保港镇临高村47岁的农民郑应东交谈,他家离市内50公里,抽闲时爱来书店。他自费订《参考消息》、《海南日报》,定期跑到邮局看《三亚晨报》。
生机勃勃的旅游业给三亚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附图片)
依旧的天涯海角本报记者陈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