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金色盾牌耀银屏——公安题材影视创作座谈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13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化巡礼

  金色盾牌耀银屏
——公安题材影视创作座谈会侧记
岸柳
公安战线,是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公安题材,是影视创作独领风骚、经久不衰的课题;
透过银屏,金色盾牌正闪烁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为进一步繁荣公安题材影视创作,全国各地的热心于公安题材影视创作并卓有成就的编剧、导演和从事影视理论研究的专家30多人应公安部有关部门之邀,最近欢聚春城昆明,举行公安题材影视创作座谈会。
回顾过去,公安题材影视创作成功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现在文艺家们面前。大家谈起《铁道卫士》、《寂静的山林》、《羊城暗哨》、《虎穴追踪》、《徐秋影案件》、《冰山上的来客》、《云雾山中》、《山间铃响马帮来》、《今天我休息》等影片的时候,至今仍然兴致勃勃。他们认为,这些成功之作以其鲜明的主题,独特的风格,生动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公安战线的丰富多彩的战斗生活,塑造出一大批公安英雄人物形象,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历史进入新时期以来,公安题材影视创作,特别是电视剧创作,成就更是令人瞩目。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开新时期公安题材影视文化之先河,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以后相继产生的《梁子》、《有这样一个民警》、《龙年警官》、《乡村警察》、《刑警队长》、《针眼警官》、《特区警察》、《九·一八大案纪实》、《警魂》等一批公安题材电视剧、电影和《中华之门》、《中国巡警》等一些大型系列专题片,都在观众中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广泛好评。
随之而来的是广大观众希望人民警察形象更新颖、更丰厚,内心世界更富有,并且更富于独特的时代风采。应该承认,能够使观众倾心喜爱、堪称脍炙人口、产生轰动效应的公安题材影视作品并不多。不少剧作,审美价值不高,形象不丰满,人物刻画失之于表层,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都缺乏探索创新精神。
面对现实,文艺家们倍感任重而道远。于是树立精品意识、抓精品创作问题成为大家议论的中心。从优秀公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实践中,人们发现,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虽然得益于题材本身的独特性,但更应该归功于创作人员对警察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感受。据介绍,《便衣警察》在创作过程中,全体演职员下到刑警队体验生活达半年之久。通过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他们对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的生活有了深切体验。那种以超常速度消耗着青春和生命并随时可能为之献身的职业,那种充满艰辛和危险的执勤生涯,那种必须承受来自社会抱怨和家庭委屈的双重心理压力,那种为维护法律和正义用血泪谱写的一曲曲壮歌,无不给创作人员以深重感触和心灵震撼。艺术需要激情,激情来源于生活。很多创作人员正是在获得了这样的激情后,才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像林汝为、陈胜利、巴特尔、黄建中、彦小追、王薇等这样的导演,像侣海岩、石零、魏人、张宏森等这样的编剧,无不有这样的深切体会。有人说,现在文艺界培养了不少艺术贵族,很多演员根本不深入生活,他们吃不了那份苦。忠于艺术的艺术家必须有生活,要用生命去体验生活。“出精品没有捷径可走,创作人员第一位的工作就是深入生活,要做潜水员,不做游泳员浮在表面”,这是与会者的共识。有的影视评论研究家还特别强调提高影视工作者自身素质问题。创作者没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创作精品将是一句空话。
公安战线,无疑是一座富矿,它正待有志于公安题材创作的文艺家们去深入开掘。公安部宣传局副局长武和平对此形象地说,公安题材的影视创作现状犹如一把扇子,还没有全部打开,形成张满船帆的全景式的壮观。于是,与会者多方面献计献策,提出公安题材影视创作要更加自觉突破“行业片”的窠臼,不断拓宽思路,从题材、样式到风格,都应拓展开来。仅就题材而言,隐蔽战线斗争反映甚少,内部矛盾斗争还不太敢触及,国际刑事案件还没有涉足,高智能犯罪也应该反映……我们要从狭窄的天地里走出来,放眼更广阔的世界。
人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安战线已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热心于公安题材影视创作的专门人才。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家、理论家已被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聘为客座顾问、编剧、导演、制片。公安系统的大门正向一切有志于公安题材影视创作的专门人才敞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