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爱,还得商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13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金台文谈

  爱,还得商量
周行
几场春雨过了,该开花的坛红出了花,能长草的地绿起了草,连电视也热热闹闹地烘托着春天的盛景。打开电视机,不管白天、黑夜,多半会有一首爱情MTV扑面而来——“被爱与爱会不会一起来”,“我用一生的爱去寻找那一个家”……听着这些绵绵不断的哀婉小调,机前的老者、壮汉、青年、学童,怎地不会萌生如坠爱河之感?看来,爱,还是得商量商量。
爱,被认为是文艺的永恒主题。那是因为文艺是人的情感的一种表达、寄托方式,正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不然,从“关关雎鸠”到《红楼梦》,泱泱艺苑何以会挺起枝繁叶茂的爱情之树呢!
历史上确曾有过爱情被打入冷宫的遭遇。远的不消说,年逾不惑的人大抵还记得几件令人齿冷的文苑怪异。《红色娘子军》中洪常青、吴琼花的爱情线索被剥离得莫名其妙;《达吉和她的父亲》挂上了“小资产阶级情调”的“黑牌”;连《北国江南》中以情劝善的情节也因“温情主义”而被横加挞伐……这种“反爱主义”自然是爱的一重悲哀。
待到爱情堂而皇之地重登文艺殿堂,一些高雅素洁的爱情佳作应运而生之后,爱凑热闹的人们却熙熙攘攘地挤上爱情独木桥,弄出一个几乎“无戏不爱、无片不爱”的局面。农村的爱、城市的爱、青年的爱、老年的爱、中国人内部的爱,都嫌不够了,便有了几部把爱挪到洋行里,挪到洋人、华人之间的爱情悲喜剧,就连新兴的MTV也把爱情弄成了大潮。这种“爱情大轰炸”则是爱的另一重悲哀,因为不给饭吃会饿死人,硬让多吃也会撑死人。
文艺当然应是真情的流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不过人的情是丰富多彩的,喜怒哀思悲恐惊都是人情,爱只占七分之一。西人所说“愤怒出诗人”,也指出了爱不是创作的唯一动因和唯一内容。
即以爱而论,便也有同志之爱、朋友之爱、亲情之爱等等,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星儿”、“腕儿”非要一屁股坐在爱情秋千上,单调地摇来荡去而乐此不疲。
还是回过头来听听爱情MTV吧。虽然不少歌曲没有惹人爱的旋律,但大多数歌词倒也还能看明白。爱情是什么?“梦在夕阳下”,“在这场惊险的战役里,谁也没赢”。爱情为什么?“我和你感受着爱与被爱”,“相信付出的爱会让我醉一回”。爱情结果怎么样?“找不到一丝丝怜惜”,“回首清江尽是泪”,“我只有伫立在风中想你”。愁苦、哀伤的词曲在气声和嗲声的渲染中,让原本并不愁苦、哀伤的观众听到了悲悲凄凄的爱、昏昏沉沉的爱、空空荡荡的爱,而欢快的、幸福的爱却成了缩在灶脚下的“童养媳”。这是爱的又一重悲哀。
不错,哀愁、伤感也是爱情中常见的情感,文艺天地里也应有它的位置。然而就是咏叹这种情感,也该传达出一种促人向上的情绪。孔夫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虽然有些夸大文艺的社会功能,但是文艺确实有“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所谓文化,以文化之之谓也。这种化,是一种高尚的化,是一种能够提升人的情趣和素质的化。这种化也要看对象,分场合。试想,军营中能够弥漫“每一颗心都是爱的存在”,中学生能够允许“爱就爱到底”吗?
唱歌,不乏情感宣泄的成分,但它更是一种文化陶冶。一个人坐在家里唱唱卡拉OK,偶尔自我宣泄一下或许无碍大局,但是传播媒介争相推出爱情歌手,播放苦调的爱情歌曲,渐至弄潮成风,那结果便很悬了。倘若青少年朋友轻信了一些夸大其词的无病呻吟,在生活中佝偻脊梁塌了腰,倘若良知未泯的观众被劈头盖脑的爱潮弄倒了胃口,爱情再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那便是爱的最后悲哀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