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悲欢离合总关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12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亲情乡情

  悲欢离合总关情
王建国
春季的一天,沈阳桃仙机场,一架从香港飞来的民航客机徐徐降落在跑道上。旅客们陆续下了飞机,人流中,一位年逾花甲、精神矍铄的老人健步抢在前面。候机大厅出口处,三个年轻人举着写有老先生姓名的大红牌等在那里,老先生急忙奔过去,和他们紧紧抱在一起……
这位老先生姓孙,三个年轻人是他从未见过面的外甥,他是第一次从台湾回祖国大陆探望姐姐一家的。舅甥四人乘上轿车急驰而去,往事从遥远的记忆中历历浮现在孙先生的眼前……
  痛苦的思念
孙先生祖居葫芦岛市连山区乡下,父母早逝,只有10岁的他和姐姐相依为命。他在16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吃过饭就急忙去作坊打工,半路上遇到一伙国民党士兵,不容分说就将他抓去当兵。姐姐听到消息后哭干了眼泪,她到处打听弟弟的下落。后来,听说国民党军队在全国各战场上节节败退,弟弟已身不由己地和国民党部队一起到了台湾。从此,姐弟俩天各一方,音信皆无,想不到这一别竟是46年之久。46年来,他无时不在思念着海峡对岸的姐姐。
忽如一夜春风来,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党和政府积极务实的政策使两岸关系不断松动和缓和。孙先生不失时机地给家乡去信,托人寻找姐姐,然而20多封信都如同石沉大海。为此,孙先生心急如焚,他整天坐卧不宁。
在葫芦岛市龙港区,孙先生的姐姐何尝不思念远在台湾的弟弟。当年,迫于生计,她先后辗转三处打工,后来嫁给了渤海造船厂一位工人,居住在龙港区岛里街道,老人共生了三个儿子,现已儿孙满堂,晚年生活充实、幸福,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找到在台湾的弟弟,见上一面。两岸关系缓和以后,她到处打听,但都音信杳无。由于老人生活环境的变化,弟弟的信她一封没收到。幸亏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邮递员将孙先生的一封信试投到龙港区,经邮递员到各派出所认真查找,终于找到了孙先生的姐姐孙继英老人。
  珍贵的乡情
“我弟弟找到了!”孙继英老人激动、高兴、喜悦,逢人便讲。一封家信马上寄往台湾,带去了姐姐对弟弟的问候、思念和关怀。孙继英老人日夜盼望弟弟的回音。
一个多月后,弟弟从台湾回信了,他感谢祖国大陆邮递员的热情帮助。他说正在办理回乡探亲手续,过两个月就能去看望姐姐。
捧着弟弟的来信,老人百感交集,哭哭笑笑,由于过度激动,突然中风昏厥过去。儿女们急忙把母亲送到船厂职工医院。船厂干部张守义、贾立西闻讯赶到医院,他们一面安慰孙大娘的亲人,一面与医院院长、主治医师等商量后,立即将老人送到锦州中心医院检查治疗。
锦州中心医院派出最好的医生组成专家小组给孙大娘做各种检查,确诊老人患的是多发性脑梗塞,院方当即采取急救措施,并给予特殊护理和观察。一天后老人脱离了危险,一星期老人病愈出院。她把这件事写信告诉弟弟后,弟弟给渤海造船厂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骨肉团聚
轿车疾驶在宽广笔直的柏油公路上,可孙先生归心似箭,还是嫌车慢。中途休息时,外甥们慷慨地点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劝舅舅多吃点。可孙先生却怎么也不吃,非要坚持到姐姐家吃第一顿团圆饭。
子夜时分,孙先生到了姐姐家,走进早就为他敞开的家门,一声“姐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姐弟俩抱头痛哭。
在姐弟团圆的这段日子里,厂党委干部张守义几次前去看望孙先生,并联系了车辆,带他到市区和附近的名胜、开发区参观、考察。孙先生表示,自己从商几十年,在台湾商界有许多朋友,这次回去后,要动员他们一起回家乡投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